王小北沒有對他們說謊,認真解釋道:“這是我買的,你們出去可別說是自家買的,免得外面的人誤會我倒買倒賣了!”
“爸,如果有人問起,你就說是大伯送的。”
聽到這話,王家和不由吸了一口冷氣,眼神轉向身旁的張美英,接著問:
“花了多少錢?”
“多少錢你就不用管了,對外就說這收音機是大伯給的。”
王家和心頭糾結,兒子比起自己這個當爸的可有錢多了,幾十塊上百塊的東西,說出手就出手,眼都不眨。
這可是自己半年多工資啊。
“哎呀,你們倆就別問了,問我也是白問,啥也不會告訴你們的!”
王小北見二人還想追根究底,連忙補充了一句。
王家和聞言,只能無奈地嘆了一聲。
算了,不問了。
在這個家,不會賺錢就意味著沒話語權!
張美英望了王小北一眼,鄭重地說道:“小北,以后別這么干了,家里現在什么都不缺,你現在最大的任務,就是考上大學。”
“別的事,再怎么重要,也比不上這個,聽見了嗎?別因為這些事影響了學習,更別提還有危險,萬一你有個什么問題,我們可咋辦?”
王小北認真地頷了頷首,應聲道:“知道了媽,你們快吃飯吧!”
這個年代,人們的觀念可不是輕易就能扭轉的。
在他們那一代人眼中,即便是賺再多的錢,也比不上家里出個大學生光彩,比不上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來得安心。
不要說這時候了,哪怕是后來的九十年代,下崗潮席卷全國,許多人寧可領著微薄的補助,也不愿自謀生路做個個體戶,覺得那是一件丟臉的事。
這在后世人看來,或許是愚不可及,但真的是愚蠢嗎?
不,那是一個時代刻印在人們心中的信念。
在那個時代,雖然也愛財,但錢并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
見王小北同意,張美英輕輕點了頭,家中這好不容易出來的大學生苗子可別就這么給荒廢了。
她的目光落在做了一半的面條上,不覺搖了搖頭,隨即拍了下正趴伏在收音機旁的王梅:“咋不做飯呢?”
王梅挽了一下頭發,嘿嘿兩聲道:“哎呀,一聽起節目,就把時間給忘了。”
說著,她急忙起身,“我這就去煮面條!”
“算啦,你們繼續聽吧,我自己弄得了!”
張美英出聲制止,轉身做起了晚飯。
王家和夾著煙,也好奇地湊過來,這收音機可是個稀罕物!
接著,他低聲道:“小北,等你哥結婚時,這收音機就送給你哥吧,將來你結婚時,爸再給你買個新的。”
聽了王家和的話,王小北不在意地頷了頷首:“成,反正我結婚還早得很,你可別忘了給我備一個啊!”
在那個年代,收音機確是件寶貝。
哪家娶親要是能擺出這么一臺,女方家人會不夸兩句?
要知道,“三轉一響”直到70年代才開始在尋常百姓家普及,如今還是“36條腿”的時代。
再往后,才逐漸過渡到“72條腿”,最終到“三轉一響”成為標配。
而能集齊全套“三轉一響”辦喜事的,多半是些老同志或是干部家庭,尋常人家要做到這點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