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珊姐的。她讓我幫忙看住這個位置,剛才來過,有點急事就先離開了,說一會兒就回來的。”
李采薇邊抹風油精邊道。
涂完,她將瓶子遞給了王小北:“你也來點兒,這樣蚊子就不會咬你了。”
王小北接過風油精,也抹了一遍,然后收好。
時間緩緩流逝,電影熒屏終于亮起來,一抹俏麗的身影在人群中向這邊靠近。
正是季珊。
“哎,季珊姐,你要是再不來可就真遲啦,電影都開演嘍。”
李采薇眼尖,一見她過來,連忙拍拍身邊的凳子,示意她快來。
季珊笑著坐下:“來了來了,剛才有點小事耽擱了。”
就在這時,銀幕上忽閃一下,出現了影像……
是一位外國人。
隨著這一亮,周遭的喧囂仿佛瞬間被按下了暫停鍵,全場靜下來。
王小北掏出風油精,碰了碰李采薇。
李采薇低頭一瞥,會意地接過,再傳給一旁的季珊。
大家坐在一起,默默地看起了電影。
這部電影其實源自一本,雖然王小北還沒讀過原著,但對它的故事早有耳聞。
影片講述的是主人公因被同志誤會,假意投河自盡,數年后重新投身革命洪流的故事。
這情節設定,有幾分清末民初時期電影的味道。
故事中,一個富貴人家的少爺,在清末動蕩歲月里遭遇家庭巨變,被迫離鄉背井,多年后重返故土,毅然投身革命事業。
與電影中的情節頗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
當看到主人公遭受誤解的情節,周圍的人群中不自覺地涌起一股憤怒的情緒。
男主亞瑟不幸被誤會為叛徒,當他臉上被女主角打了一巴掌,現場的人心中也是感同身受。
然后,男主自殺,大家的心也跟著揪起來。
然而,亞瑟并沒有死去,他浴火重生歸來。
只是沒有了往日的溫柔,取而代之的是冷酷。
革命之路蜿蜒曲折,危機四伏,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之上,讓人心弦緊繃。
與女主最后的相見,更是引得周圍人一陣唏噓,心里面滿是遺憾與傷感。
牧師手中的十字架緩緩靠近牛虻,他卻用盡最后氣力,舉起斷的右手推開了象征信仰的十字架,
以這決絕的姿態,向世界宣告了一個無神論革命者至死不渝的抗爭與蔑視。
那一刻,牛虻英雄的形象也深深的烙印在每個人心中。
銀幕暗下來,電影結束,不過大家沒有一個人起身走,反倒是人越來越多。
因為一會兒還要重新放,大家都想著再看一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