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知道她還會不好意思,去門市部買零食的時候給人家說是給自家孫子孫女買的。
小老太太有些時候挺可愛的。
“好好好,吃不了那些。”杜春芳看著滿心歡喜,“放一盒就夠了,剩下的你拿回家里吃啊。”
“家里有的。”李龍笑笑,“明明他姨在燕京哩,想吃就寄過來了,你放心吃。”
說著他又對老爹說道:
“老爹,你也吃。這可出名了,燕京名店,老字號,開了幾百年了。”
“行行行,我嘗嘗。”李青俠不怎么吃零食,但這是小兒子專門從燕京買回來的,那咋也得嘗嘗。
李龍去到西屋的時候,這邊屋子里已經開了一盒糕點,陸家兩口子坐在沙發上,一人手里拿了一塊——這盒糕點里面是各樣式都裝了一些,兩個人嘴角沾著有糕點渣子,看到李龍還有些不好意思。
“陸大哥陸大嫂,你們在啊。”李龍打著招呼,“味道咋樣說是老字號,幾百年的老店,味道好不好不說,名氣可不小。”
“好好好,好吃著哩。”陸英明急忙說道,“比咱們這邊的芝麻餅、江面條可好吃多了。”
北疆這邊雖然生活條件總體要好一些,但畢竟算是才脫離溫飽時間不久,而且文化底蘊什么的比口里還是差的遠,就像這邊的糕點點心啥的,至少在市面上出現的并不多。
普通老百姓能在商店里買的品種少,自家做的限于文化傳承和材料的不足,也就是麻葉子、糕、馓子之類的,和口里比是比不了的。
也就是再過個幾十年,旅游業興起來了,民族糕點才開始被大眾所熟識。
所以陸英明說的也沒錯,這糕點無論是從色還是味道方面,都是非常好的。
“呆會兒拿一盒回去吃。”李建國笑著說,“得讓孩子也嘗嘗。”
“我們拿兩塊就行了,哪能拿一盒。”陸大嫂急忙說道,“這東西不便宜吧。”
“別管貴賤的,去了燕京一趟,那不得帶點特產回來”李建國擺手,“拿著吧,還有哩。”
陸大哥大嫂有點不好意思,但想想家里兩個孩子,便也就同意了。
陸英明過來是問李家明年種植計劃的。
去年李家這邊說了種打瓜不行,種葵可以,畢竟市場接受度高。
最后證明,葵的確是比打瓜掙的多,但種打瓜的也賺了錢。
今年怎么樣呢
“今年可以種打瓜了。”李龍回答了這個問題,“口里有人收了,打瓜籽有市場了,雖然麻煩一些,但錢應該能多掙一些。”
陸家兩口子一眼,眼睛就放光了。
他們已經嘗到了種經濟作物的甜頭,所以才會過來打聽著種什么。其實他們自己也想過打瓜籽可能會暢銷,但還是不敢確定,所以才過來問。
現在有了準信兒,這心里就有譜了。
想來過不了兩天,全村應該都知道這個消息了。
有了口里兩三個炒貨廠當支撐,李龍對于打瓜籽還是很有信心的。
當然這是暫時的,畢竟打瓜籽終究只是做零食,以后,還是得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