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木確定李龍要修路,便要帶著他一起去見玉山江。
李龍想著既然來了一趟,帶著還有給玉山江的禮物,那就去一趟吧。
玉山江正在給牛羊撒草,聽到吉普車的聲響,加快了手頭的動作,把腳下剩下的兩捆草散開后挑著扔進了羊圈里,然后收起了木叉,等著吉普車過來。
李龍把吉普車開到冬窩子跟前的平地上——去年維修冬窩子的時候,這一片專門修整了一個平臺空地,方便停車。
現在拖拉機就停在平地上,這位置挺大,還能停得下吉普車。
李龍和哈里木下來,玉山江就走了過來,握手打招呼,然后帶著兩個人進屋喝奶茶。
“你說要修路修通往夏牧場的路”玉山江聽了李龍的話,不僅沒有表現出驚喜,反倒有些為難的樣子。
李龍大為不解。先前哈里木聽了自己的話,雖然覺得困難,但至少覺得修這條路是非常好的事情,只不過想著修路的事情比較難辦而已。
李龍以為玉山江也是覺得修路非常困難實現不了,所以便又解釋著說:
“這條路慢慢修。我到時能調動多少機械就調動多少機械,而且可以先打通冬窩子通往外界的路,至少讓拖拉機都能上到各個冬窩子。這樣的話,一來是積累經驗,二來也是讓大家生活方便一些。”
“不是這個意思。”玉山江搖了搖頭說道,“部落里還有一些老人,對于新事物并不能完全接受。就說這個拖拉機吧,我們三家買了拖拉機,我和哈里木還好些,家里我們做主。塔利哈爾那邊,他的奶奶也還好,但已經有人去給他奶奶說,這東西破壞了我們的傳統,不好,不應該開到山里來。”
李龍有點傻眼,他突然明白了玉山江的意思,自己這有點一廂情愿了。
要想富先修路,或者“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這樣的標語這幾十年在農村到處刷的都是,導致李龍印象里,想要富起來,想要把生活過好,修路是第一位的。只有把路修通了,山里的好東西才能出去,哪怕像哈薩克這樣的民族,在未來四十年依然保持著游牧的習慣,那路好了,轉場也方便啊。
但是他忽略了一個事情,自己愿意給對方修路,對方接受不接受呢
做好事是應該的,但打著為對方好,不顧對方的意愿,那就不是做好事,而可能是做秀了。
李龍有些郁悶,也有些失落。
這事情在先前兩年他給部落里人帶收音機的時候就出現過一次,好在那個時候事情不大,加上收音機里能聽到哈薩克語的廣播,部落里的老人慢慢就接受了。
現在說修路和拖拉機的事情,其實李龍的打算也是這樣。先把通往冬窩子的路修起來,然后再慢慢給每一戶都買上拖拉機,至少拉草拉煤拉物資比單純用馬運輸方便多了。
但是,人家就愿意保持原來的樣子,就愿意用馬呢
雖然四十年后看,老人們最終還是選擇了接受,比如上一世李龍看過一個叫“阿達西”的播主,維族小伙子,播放的內容就是天天和伙伴塔依爾,還有爺爺干一些農活。
他所干的這些農活,和李龍現在八十年代做的事情差不多,許多人都喜歡看。
甚至還有叫小塔的維族女孩在摹仿著做這個內容。
那里面的爺爺就很開明,騎摩托車、開拖拉機都可以。
所以李龍下意識覺得,老人們在感受到生活方便了,應該會接受新事物。
但就跟《我的阿勒泰》里講的一樣,如果都變了,那傳統是不是就沒有了
這是個挺矛盾的情況,怎么才能兩者兼顧呢
李龍突然反應過來,那里面的爺爺也就七十多歲,減去四十年,那豈不就是玉山江這個年紀
也就是說,老一輩的牧民也可能不接受,一直到他們這一代過去了,后面的人才慢慢接受
好不容易想出來一個既能讓牧民們生活方便,又能讓自己的計劃實現的項目,突然卡在這里,李龍真的有些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