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李鄺率部繼續推進,十二萬大軍,徐徐緩進,不驕不躁。
阿南惟幾被逼退至山坡谷地,以一萬主力頂住山谷口,兩萬分別扼守兩翼凸起山勢。
其余一萬人作為預備隊,同時兼顧照看那余輕重傷員。
華北的空投是中午時分抵達的,萬幸14日雨雪稍住,給空投提供了有利條件。
不過李鄺倒沒有出動空軍攔截。
對于他來說,現在的阿南惟幾部還不能逼得太急,打仗打得就是個心理戰。
當頭棒喝是讓敵人摸不準自己的手段。
而全面炮火,就是為了加重對手的戰場負擔。
阿南惟幾是吃了沒有對陣102集團軍經驗的虧。
這種炮擊要是換作松井石根,畑俊六,柳川平助等指揮官,甚至就是谷壽夫,荻洲立兵這些師團級指揮官來應對,都不可能傷亡這么慘重。
而李鄺欺負的就是阿南惟幾對抗華夏其他軍隊習慣后的那種輕敵!
整個11軍如今帶著近兩萬傷員,整體戰斗力和生存能力將成指數下降。
打仗打得就是一本經濟仗,11軍這次編入四個師團,三個特殊支隊,十多個二三線步兵旅團。
全軍總規模其實已經超過25萬。
只是這次其他兩個師團被崗村寧次調到長衡戰場。
不過即便這樣,總規模仍舊有近18萬人,它名義上是個軍,而實際上它已經算是半個準方面軍了。
畢竟整個華中方面軍麾下這次也就編了第6軍和第11軍。
戰爭在一線低層面,拼的是勇氣,是戰斗技巧,是士氣,是基層官兵敢戰能戰好戰。
可一旦上升到軍師旅一級,其實打得往往是后勤,是整體國力和各自的戰備底蘊。
閩軍一向奉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從秦晉拉大旗立桿子,就不同于其他任何一支部隊,哪怕當初只是一個班的戰斗力,他也踐行著后勤補給大于天的戰爭策略。
一支軍隊,沒有完備的后勤補給,再強的戰斗力也要被拖垮,就猶如激流中的一塊鵝卵石,它或許有分量,但是終究還在川流中摸爬滾打的貨色。
唯有后勤補給完備,才能做那生了根的中流砥柱!
這次別看他一夜清空絕大多數部隊炮彈配給,可僅僅只用了半天,軍部直屬保障旅就不惜一切代價,調動300架重型運輸機直接連軸空投補齊所有彈藥消耗。
這是部隊戰斗力的保障和底氣。
而他不急著逼阿南惟幾,他就是要從中逼迫日軍展露他們真實的后勤保障水準。
特別是現在日軍屬于遠距離,異地作戰,一個已經打爛了的湖北,是供不起幾十萬日軍的戰場消耗的,甚至于連駐屯的基本供應都不可能滿足。
從上海,江蘇,乃至于華北地區遠距離為前線提供后勤補給,那基本就屬于勞師費力。
而閩系對陣日軍的一個重大戰略就是拼消耗,拼到日軍后勤崩潰,經濟無法支撐其野心,直到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