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到尾,就只有三個錦囊而已。
經歷了漫長的戰備之后,這支浩浩蕩蕩的征南大軍,終于組建完成,從各地挑選了精銳兵士三十萬,對外號稱百萬,由征南大元帥朱棣親自率領,自北向南,徑直殺向安南國。
在家百日好,出門事事難。
三十萬大軍開拔,非同小可!
毫不夸張地說,倘若沒有豐富的經驗支撐,別說打仗了,就連調動幾十萬人行軍,就已經是困難之極的問題。
道理很簡單。
一個人走路,完全隨心所欲,自己說了算,只要不餓不渴不意外受傷,就不會出什么岔子。
但十個人,就不太一樣了。
有的人想走,有的人想停,哪怕有統一指揮的調度,但總也不能讓所有人都積累著怨氣走路,這時候就存在一個軍心的問題,看似簡單,卻也不容馬虎。
當隊伍來到一百個人,一千個人,細小的問題會被數倍數十倍地放大,倘若處理不好這其中的關鍵矛盾,甚至容易發生嘩變。
一萬個人呢?
十萬個人呢?
現在,朱棣統帥的是足足三十萬人!
三十萬訓練有素的悍卒,但也相當于是三十萬個令人頭疼的麻煩。
行軍打仗,絕不是跟戰旗游戲一樣,鼠標一圈一劃,叫這些人過去,這些人就乖乖過去。
先鋒如何開道,糧草如何供應,軍心如何安穩,路線如何選擇,部將的關系如何協調,隊伍的士氣如何鼓舞……
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問題。
或許只有那個年少無知的大明戰神朱祁鎮,才會認為打仗是很簡單的事,連糧草都不需要準備,直接把幾十萬大軍圈起來a過去,就能把小小瓦剌徹底剿滅。
二十萬,比三萬多,所以一定贏!
這就是朱祁鎮的全部戰爭邏輯……
還好,朱祁鎮的祖宗朱棣,就算缺乏足夠的戰陣經驗,但的確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
初學乍練,也不至于犯那些低級錯誤。
一切的細節問題,都壓在這個二十歲青年的肩上。
老師給的錦囊,還不到打開的時候。
他只能憑借自己的能力,憑借跟幾個副帥的溝通,協調,一路謹小慎微,如履薄冰,雖然也出了幾次不大不小的岔子,但總算沒有鬧出什么大差錯。
這一日,大明南征大軍,抵達安南國坡壘關外!
坡壘關算是大明和安南國之間的界關,此時兩國交惡,大明這邊厲兵秣馬,籌備了三十萬大軍,安南國這邊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
坡壘關,隘留關,雞翎關,乃是安南國最重要的富春江防線前的三個重要的關隘,早已被層層加固,鋪陳重兵,等待迎接那個強大帝國的攻擊。
此刻,坡壘關內,鎮守大將陳文忠神色肅穆,望著遠處黑壓壓的明軍,無聲地嘆了口氣。
這仗,要怎么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