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實在讓朱元璋擔心!
因為按照秦楓的描述,這個帖木兒汗國,哪怕自己之前缺乏了解,但現在至少知道他們也絕不是隨便可以拿捏的軟柿子。
能夠苦心積慮,籌備數年,又是打探消息,又是發展經濟,最后籌備出幾十萬大軍東征,又剛好打在大明最虛弱的當口,說實話,剛才就連已經可以猜到結果的朱元璋,還是為此戰捏一把汗呢。
哪怕因為這么近乎荒誕的理由,大戰就此消弭。
但是以后呢?
帖木兒死了,但是帖木兒汗國還在呀!
兩國毗鄰,有些大的小的摩擦,在所難免,由此衍化成兩國大戰,那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可是大明的未來……
朱元璋雖然沒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但是他有秦楓。
這些年,偷聽心聲,其中最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便是秦楓心聲里間或提到的后世的大明發展,都涌現出哪些君主,又有哪些名臣。
從秦楓的心聲里,朱元璋才知道了朱允炆,知道了朱瞻基,知道了朱祁鎮……呸呸呸!晦氣!
還有于謙,嚴嵩,張居正,袁崇煥……
夭壽啊!
朱元璋忽然煩躁起來。
剛才,他是有些微微心虛的,因為帖木兒膽敢以幾十萬大軍,就進攻泱泱大明,正是因為靖難之役導致大明空虛,否則,倘若那些開國的老班底還在,倘若大明的國力沒有收到損傷,借帖木兒一萬個膽子,也就是來朝貢的時候偷偷師罷了。
打大明?
帖木兒是貪婪,不是傻。
而秦楓的心聲里早就已經分析過不止一次,靖難之役之所以能夠成功,跟朱元璋晚年的殺戮,是脫不開干系的。
哪怕朱元璋的做法事出有因,卻也對后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朱元璋的斬殺功臣,導致了靖難之役時,朱允炆一方無人可用。
而靖難之役的激烈內耗,卻又導致了后來土木堡之變時,大明找不出真正有經驗而且有分量的武將。
那么土木堡之變,則被直接成為大明從盛而衰的重要轉折點,從那以后,大明從開國時的氣吞山河,到了后來的唯唯諾諾,甚至明軍戰斗力的孱弱,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一環,扣著一環。
最糟糕的是,第一環竟然就是自己,這個一手創造了大明江山的開國皇帝。
唉!
朱元璋腦子有點亂,不得不強行收回思路。
這些糊涂賬,根本就算不清楚。
但現在他最關心的是,萬一這個帖木兒汗國解決了內亂之后,不管是十年之后,還是一百年之后,卷土重來,那時候的大明,頂不頂得住?
靖難之役后,大明空虛,被帖木兒認為是極大的機會。
但從后面那些糟爛事兒來判斷,帖木兒當時對上的朱棣,已經算是難啃的硬骨頭了!
這要是讓帖木兒或是帖木兒的子孫,對上了那個朱祁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