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感嘆著,江秉心中卻不由自主的閃過一個疑問。
這座‘記憶之塔’毋庸置疑是在終極之戰之后建立的,但是就憑希雍現在所擁有的資源和技術水準,絕對沒辦法搭建起這樣一座超級科技建筑。
拋開所需要的高超科技水平不談,組成整個塔身所需要的納米元素總量就得是一個天文數字。
而且,拋開超高科技水平明顯也是不現實的,相比與這些納米元素,這座塔用到的信息儲存技術才是更加恐怖的,堪稱又一種奇點科技。
這些晶體內在結構早已在‘工匠’觸摸到它的時候,就已經被【鑄造者】用更高維度的視角看了個七七八八。
這些蜂巢似的結構下,每個存儲單元并不是什么單純的晶體結構,在更微觀的尺度下,是由數量眾多的人工合成的、高度復雜的類生物基因納米機械復合結構構成。
它類似一個微縮的雙螺旋“書架”或“卷軸”,其設計原理明顯是來自人類的螺旋基因組。
上傳者的記憶數據(包括事件、情感、感官信息)會被從記憶棒中提取出來,重新進行數據再編程,后寫入。
而在數據寫入時,納米機器人會精確折疊、修飾mpc(記憶蛋白復合體)內部的蛋白質鏈,或嵌入或移除特定的信息分子標記物并進行專門的壓縮和封裝,使其變為特定的分子級構象變化存儲在晶體中。
這有點類似于將一個電腦文件進行打包壓縮,在增強其完整性安全防護力的基礎上,還有效的降低了數據所需要的儲存容量。
而且這樣打包的優點則在于解碼時需要的科技水平被大大降低了(雖然對比賽博朋克世界仍然算是尖端科技),只需要用超高分辨率電磁共振成像儀器或者隧道掃描讀取設備通過掃描mpc的精確三維結構,便能解碼出全部的信息。
另外,這樣的儲存形式還有個好處就在于如果出現數據損壞可以在物理層面檢視出結構的可見變形。
能研究出這種儲存科技的人物,就連江秉也要對其嘖嘖稱奇,怎么也得稱得上一聲牛b人物。
這東西不僅需要研究者具備高深的電子、信息編程、納米制造相關的工業知識、還要同時具備人類基因圖譜、生物、乃至遺傳學的高深知識,才能想到將兩者結合起來,塑造出這一璀璨科技。
當然,這也可能是一整個團隊的科研成果,但這仍然是足以稱道的豐功偉績。
那么這項科技到底厲害到什么程度呢?
可以這么說,1克對應的mpc可存儲約215pb(2.15億gb)數據,相當于賽博朋克世界數十萬臺高性能硬盤的容量。
人類dna分子直徑僅2納米,雙螺旋結構天然就適合進行高密度排列,儲存信息。
而青出于藍勝于藍的mpc技術無疑更加高效。
就是這些東西的制造難度顯然不是一個茍延殘喘的希雍能做出來了,換成‘母主領域’或者終極之戰前全盛埃爾斯公司來還差不多。
:<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手機版:<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