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船緩緩向著第谷殖民地靠近,將這座人類邁入星空的第一座宏偉據點的全貌映入江秉眼簾。
整個第谷殖民地的主體結構全部位于隕石坑內。
這座環形山之所以被會選擇成為人類殖民地的建設地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自身的優越地形優勢。
第谷環形山的整體結構保存的十分完好,山壁邊緣清晰、陡峭、布滿鋸齒狀的凹槽,底部相對其他隕石撞擊坑來說非常平坦。
其次,它的直徑約為86公里,深度約4.8公里,整體空間十分巨大,完全符合月球殖民地的面積要求。
而在環形山的中心還矗立著一座高達約2.3公里的中央峰,為整個殖民地的生態穹頂建設提供了天然的主體核心支柱,單是這一項,便直接為歐空局省下了數十億歐元的建設成本。
而坡度15°-30°環形山壁和中央峰宛如一個天然的通訊‘鍋蓋’,提供天然支撐結構的基礎上,還能提供強大的通信優勢。
更不用說自第谷環形山輻射而出的數量龐大的輻射紋區域內,存在大量富含金屬氧化物(鐵、鈦、鋁)和玻璃質顆粒的細碎月壤,可為殖民地建設,工業3d打印,模塊化建筑結構搭建提供大量自給自足的原材料供應。
新軌道航空的客運飛船緩緩向著殖民地的停機坪靠近,準備降落。
離得近了,整個第谷殖民地的細節在江秉眼中更加清晰起來。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作為能源與通信樞紐的中央峰,大量數十米粗的金屬結構支撐框架圍繞著中央峰形成一個太空版的金屬半圓大棚,配上銀白色的動態多層盾,充滿科技感。
而自中央峰底部向外延伸出數十條如血管般的運輸隧道,在連接各處環形山壁的基礎上,將整個環形山內部空間均分為數十個扇區。
為了抵御時不時就可能到訪的微隕石雨撞擊,太陽風暴和月震,除去重要設施建設了厚重的防御穹頂之外,第谷殖民地城市主體結構都隱藏在厚厚的月壤之下。
而環形山壁分布大量直徑10米左右的圓形合金入口,這些通往地下城市的主要入口處,都閃爍著如微型星河般的為藍色指示燈光芒,在黑暗中指引著方向。
圍繞著山壁散布的通風錐形塔每個都高達15米,水循環排氣冷凝系統讓塔頂部的噴口會時不時就會逸散出冰晶霧。
隨著空天飛船與停機坪對焦完畢,緩緩降落,江秉看到了第谷殖民內部更加細節的結構。
在盆地內,大量的銀色管道(直徑2米)自那數十個主干道中發散出來,像是蛛網般將整個環形山連接起來,搭建出一個精致高效的交通系統。
這些管道每隔百米便有各種顏色定位燈不斷閃爍,而連接礦區、工廠、能源中樞,居民局、豪華的地表大型的商圈、觀景臺等位置的通行管道都有不同的顏色。
而江秉所乘坐的飛船,便降落在第十七扇區之內。
狄更斯曾在《雙城記》的開篇,寫下這么一段話。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