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無話,翌日清晨。
5000騎兵被整齊分為10支小隊,所有人整頓完畢,按命令,士兵隨身只攜帶三日口糧。
一切拖延行軍速度的東西舍棄,戰馬飲足喂飽,士兵手中一副連弩,一柄長槍,五個箭囊,五枚轟天雷,外加干糧水袋。
所有人蘇列完畢,衛去病一聲令下:
“出發!”
“是!”
10支騎兵小隊分10個方向一路馳騁,午時便抵達察哈爾部落外面,對他們形成合圍。
此刻部落內渾然未覺,外面空地上還舉辦著一種匈奴民族特有活動。
套馬。
察哈爾部族少年擠在一起,草場中間百匹烈馬等著被勇士馴服。
這是他們一年一度的活動,也是匈奴男子的成人儀式。
生產層面:
維系畜牧經濟,保障族群生存的核心技能。
軍事層面:
培養騎兵,捍衛族群安全的基礎訓練。
文化層面:
承載勇氣。凝聚族群認同的精神符號。
傳令兵傳來消息:
“將軍,各部已經就位,隨時可發動攻擊。”
衛去病擺擺手:
“不急。”
“讓所有士兵都看看,匈奴人的套馬技巧,以后對戰中要防著他們這一手。”
衛去病從古籍中看到過,匈奴軍隊與韃子騎兵對戰,會專門有一支隊伍,用拋馬索的方式,套住韃子騎兵。
拽下馬來一路拖行,直至對方死亡。
這種戰術他認為非常奏效,看到后便記在心里。
大御連年與匈奴戰爭,但多數都在守城。
根本沒有騎兵對戰機會,明知道敵軍騎兵那么強,誰會以卵擊石呢。
但衛去病此次出征草原帶的可全是騎兵,打的就是騎兵對騎兵,所以對方這一手必然要防范。
不然容易吃大虧。
讓傳令兵下去傳達各部,都好好看看匈奴人怎么套馬的,以防在戰場上吃虧。
不多時,部落族長祭奠完圖騰,正式進入套馬環節,也是部族少年成人禮。
操場中百匹烈馬備好,一個個匈奴少年被拉出來,馴服烈馬。
儀式正式開始,匈奴少年騎著馬,放出待馴服的烈馬到場地中央。
他們的任務,在快速移動中,用套馬桿成功套住烈馬,強大臂力扯住迫使烈馬停止掙扎并成功馴服。
“嗚嗚——”
低沉號角吹起,場中開始套馬。
衛去病還是第一次見匈奴人套馬,并未看熱鬧,而是研究對方戰術。
只見少年們騎著馬匹追趕烈馬,手中木質長桿,頂端系有堅韌皮革套索,在移動中瞄準目標馬匹,拋出套索套住其頸部。
每一位匈奴少年成功制服烈馬,都迎來族人陣陣高呼。
氣氛好不熱烈。
遠處10支騎兵隊,將匈奴套馬過程盡收眼底,表示相當震撼。
怪不得號稱馬背上的民族,十幾歲少年便有如此騎術,套馬更是拿手絕活。
估算一下,他們手中馬桿加上索套,差不多能甩出三丈遠。
立即傳達
“與敵作戰定要注意這個細節,三丈左右距離,嚴防敵軍套馬套人。”
“能用連弩解決最好,萬不可沖得近。”
“若必要,要迅速突進到長槍攻擊距離內,讓他們這手絕活使不出來。”
“是!”
5000騎完完整整看清匈奴套馬全過程,將這一細節深深記入腦海。
敵軍這種冷手段,萬不可大意。
待所有人都記清后,衛去病大手一揮:
“突擊!”
十方騎兵隊幾乎同時殺出,將察哈爾部落族人嚇一跳。
什么?
這些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