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如召自小就展現出非凡的能力,年紀輕輕便被李承乾看中。
秦如召追隨李承乾,鞍前馬后,甚至多次在生死關頭挺身而出,為陛下掃除登基之路上的重重阻礙。
終于,陛下成功登上皇位,而秦如召也因此成為了這場權力更迭中的大功臣。
放在歷朝歷代,這樣的從龍之功都足以讓他盡享榮華富貴。
可他生在了大唐的乾武年間。
在這之前,貞觀盛世難以逾越。
貞觀時代,大唐人才輩出,將星璀璨,李靖和李勣便是其中最為耀眼的雙子星。
李靖一生征戰無數,南平江南,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他的軍事才能出神入化,所到之處,敵軍聞風喪膽,為大唐開拓了廣袤的疆土。
李勣同樣戰功赫赫,他早年追隨李世民,在唐朝統一戰爭中屢立奇功,成為大唐的擎天之柱。民間百姓茶余飯后總愛談論這些英雄豪杰,將他們的事跡口口相傳,奉為傳奇。
在這樣的對比之下,秦如召雖也功績斐然,但難免被世人認為與李靖、李勣等貞觀名將尚有差距,他的光芒似乎被那輝煌的貞觀時代所掩蓋。
可王文卻對秦如召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在王文眼中,秦如召是一位不被世俗所束縛的將軍。
他沒有那些官場老油條的圓滑世故,不熱衷于結黨營私。
他的心中只有對陛下的忠誠和對正義的堅守。
就拿眼前這場在天竺的戰事來說,任務艱巨且充滿風險,換成其他人,恐怕連想都不敢想讓王文這樣初出茅廬的少年郎參與其中,更別說委以如此重任了。
畢竟,一旦任務失敗,不僅會影響整個戰局,還可能讓自己身敗名裂。
但秦如召不僅將如此關鍵的任務交給了王文,更是毫不猶豫地調撥了一半三千營的將士給他。
將這樣一支王牌部隊的一半兵力交給一個少年郎,這需要何等的信任與勇氣,又需要對王文的能力有著多么堅定的信心。
此事若是不成,秦如召必然要受到嚴厲的懲罰,甚至可能會因此前程盡毀。
可若是成了,人們往往更熱衷于傳頌少年郎創造奇跡的故事,王文將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而秦如召大概率只能作為背后的默默支持者,得到的好處遠比王文少得多。
但秦如召似乎根本沒有考慮這些個人得失,他只希望能夠找到最合適的人來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
這份知遇之恩,重如泰山,王文感激涕零,暗暗發誓,無論付出什么代價,都一定要報答秦如召的信任。
接下來的兩天,天竺各地仿佛被一陣無形的風裹挾,消息如同野火般迅速蔓延開來。
百姓們紛紛聽聞,他們的王為了抵抗大唐軍隊,竟然喪心病狂地將舊葉城周圍的小國和城鎮屠戮殆盡。
不少人信誓旦旦地聲稱自己親眼目睹了那些慘絕人寰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