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每向前推進一寸,都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先鋒部隊常常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觸發陷阱,無數年輕的生命瞬間消逝在這些精心設計的機關之下。
不僅如此,聯軍還不時派出小股精銳騎兵,對唐軍漫長的后勤補給線進行騷擾。
他們神出鬼沒,趁唐軍不備,搶奪糧草、焚燒輜重,使得唐軍的后勤壓力沉重。
原本勢如破竹的百萬大軍,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進攻的步伐變得異常艱難而緩慢。
與此同時,穆阿維葉充分發揮阿拉伯帝國海軍的優勢。
阿拉伯海軍的戰船造型獨特、行動靈活多變,他們對海洋的熟悉程度遠超唐軍。
這些戰船常常趁著夜色的掩護,靠近大唐海軍的補給船隊。
待靠近后,海盜般的阿拉伯士兵便會突然發動襲擊,搶奪物資后迅速撤離,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而查士丁尼也沒有絲毫懈怠,他緊急征調二十萬民兵生力軍,日夜兼程開赴法蘭克地區,加強當地的防御工事,企圖憑借地理優勢和人海戰術,阻擋唐軍的進一步推進。
在這種腹背受敵、首尾不能相顧的嚴峻形勢下,唐軍都督李鎮濤在營帳中徹夜不眠,反復權衡利弊。
最終,他果斷的做出了帶兵回撤的決定。
回撤途中,李鎮濤指揮艦隊憑借強大的炮火優勢,對法蘭克地區的沿海地帶展開了猛烈炮擊。
巨大的火炮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聲,炮彈如流星般劃破夜空,重重地砸向沿海的城鎮和村莊。
一時間,法蘭克的海岸線上硝煙彌漫,爆炸聲此起彼伏,火光沖天。
曾經寧靜祥和的沿海地區,在炮火的肆虐下,瞬間化為一片廢墟。
查士丁尼知道唐軍艦隊的強大火力難以正面抗衡,果斷下令后羅馬帝國放棄法蘭克地區的海岸線,將軍隊迅速撤往內陸。
他憑借對地形的熟悉,在山林、丘陵間重新部署防線,利用復雜的地勢與唐軍展開周旋。
唐軍雖然在軍事力量上占據優勢,但面對西方復雜多變的地形、數不清的陷阱,以及聯軍靈活狡猾的游擊戰術,雙方陷入了膠著的僵持狀態。
這一切,都在穆阿維葉的預料之中。
他十分清楚大唐帝國的強大,其龐大的軍隊、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及雄厚的經濟實力。
但他也明白,戰爭是一場消耗巨大的博弈,無論多么強大的國家,都有其承受的底線。
大唐不遠萬里西征,如今已近兩載。
這兩年間,數百萬大軍的吃喝用度、武器裝備的損耗補充、后勤物資的長途運輸,每一項開支都是天文數字。
即便大唐國庫充盈,如此巨大的消耗也漸漸讓其捉襟見肘。
穆阿維葉堅信,只要繼續拖延下去,大唐皇帝定會權衡利弊,做出退軍的決定。
但他深諳漢人的文化習俗,在談判與妥協時,必須給對方留足面子。
于是,他授意查士丁尼開始撰寫降書。說是降書,實則字里行間充滿求和之意。
在這份精心撰寫的文書中,后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將姿態放至最低,對大唐帝國的強大實力進行了不遺余力的贊美,承諾愿意停止一切抵抗行動,并且表示愿意在貿易往來、領土劃分等方面做出一定讓步,只為給大唐皇帝搭建一座華麗的“臺階”。
兩儀殿內,寒風發出嗚嗚的聲響。
李治靜靜的坐在太師椅上,目光凝視著腳邊跳動的火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