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也明白,這些蠻夷終究是外人,若沒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來約束和管理,就如同脫韁的野馬,隨時可能失控。
于是,他立即召集了朝中的幾位重臣,在太極殿內共同商議此事。
朝堂之上,氣氛緊張而凝重。大臣們分列兩排,神色各異。李治端坐龍椅,目光掃視眾人,緩緩開口:“今日召諸位愛卿前來,是為了商討如何更好地利用蠻夷之力,鞏固我大唐統治。”
“中東叛亂一事,雖已初步定策,但長遠之計,還需諸位暢所欲言。”
李義府皺著眉頭,率先出列,拱手說道:“陛下,這些蠻夷,終究是外人。”
“他們與我大唐子民風俗不同、信仰各異,若是給予他們太多權力,恐怕會危及我大唐的根基。”
“當年五胡亂華的教訓,陛下不可不察啊!一旦他們勢力坐大,后果不堪設想!”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警惕。
裴炎也上前一步,點頭附和道:“李尚書所言極是。”
“雖說如今我大唐國力強盛,兵強馬壯,但防人之心不可無。”
“這些蠻夷,還是應該以防范為主,不可過于信任。”
“對于唐協軍,也應嚴加管控,限制他們的發展。”
兩人的觀點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認同,一時間,響起了一陣贊同的低語聲。
并非所有大臣都持相同意見。
張柬之沉思片刻后,走出隊列,朗聲道:“陛下,如今我大唐疆域不斷擴大,面臨著土地開發和管理的難題。”
“若能合理利用這些蠻夷的力量,讓他們為我大唐所用,或許能解燃眉之急。”
“而且,我們可以制定嚴格的制度,對他們進行約束和管理,只要掌控得當,未必會有大患。”
“以制度為韁繩,以恩威為手段,定能讓他們為大唐效力。”
他的一番話,如同一股清流,在朝堂上引發了新的思考。
大臣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朝堂上一時之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李治靜靜的聽著大臣們的爭論,心中也在不斷權衡利弊。
這是一個關乎大唐未來發展的重要決策,稍有不慎,就可能給國家帶來災難,必須要慎之又慎。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在李治的引導下,大臣們終于達成了一個初步的共識。
可以有限度地利用蠻夷的力量,但必須要建立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
對于唐協軍,要進行定期的考核和訓練,提高他們的戰斗力。
加強對他們的思想教育,培養他們對大唐的忠誠,讓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同自己是大唐的一員。
同時,在新開拓的土地上,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管理蠻夷百姓,監督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確保各項政策能夠順利實施。
李治對這個方案表示認可,隨后便下旨,開始著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