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深秋,寒風裹挾著枯葉在宮墻間打著旋兒。
顯德殿內,皇帝李顯的龍袍在燭火下泛著冷光,他攥著奏章的手微微發抖,指節泛白。
殿外傳來陣陣腳步聲,由遠及近,如同催命符一般。
李顯心中一緊,他知道,是武曌來了。
“陛下,天后駕到。”
李顯慌忙起身,卻見武曌身披玄色大氅,邁著沉穩的步伐踏入殿中。
她的眼神如鷹隼般銳利,掃過李顯的臉龐,讓李顯不由自主地低下了頭。
“陛下這奏章批閱得倒是用心,只是不知,這決策是否也如此慎重?”
武曌的聲音不高不低,卻帶著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威嚴。
李顯張了張嘴,想要辯解,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他心中明白,自己這個皇帝,不過是母狗手中的傀儡。
朝堂大權早已被母后牢牢掌控,自己不過是個擺設罷了。
“天后,朕……朕以為……”
“夠了!”武曌猛地打斷李顯的話,“身為一國之君,卻如此優柔寡斷,如何能擔起這天下重任?”
話音未落,武曌一揮手,幾名侍衛從殿外涌入。
李顯瞪大了眼睛,驚恐地看著眼前的一切。
“從即日起,李顯退位,貶為廬陵王,即刻離開長安!”
武曌的聲音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李顯癱倒在地,他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的皇帝生涯竟如此短暫。
當時孩童心里,剛上位也懷揣著治國安邦的夢想,想要一展宏圖,可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
顯被廢后,整個長安城都陷入了一片死寂。百姓們竊竊私語,官員們戰戰兢兢,他們都在等待著武曌下一步的動作。
公元690年,洛陽的天空格外晴朗。
應天門城樓之上,武曌身著華麗的龍袍,頭戴十二旒冕旒,在百官的簇擁下緩緩走上皇位。
那一刻,整個洛陽城都沸騰了。
“朕今日登基,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號神都!”武曌的聲音響徹云霄,傳遍了洛陽的每一個角落。
她看著臺下匍匐在地的百官,心中感慨萬千。
從一個小小的才人,到如今的一國之君,她一路走來,歷經了無數的艱難險阻。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最為清楚。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武曌對官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她設立文昌臺、鸞臺、鳳閣。文昌臺長官為文昌左相、文昌右相,下設六部,分別為天官(吏部)、地官(戶部)、春官(禮部)、夏官(兵部)、秋官(刑部)、冬官(工部),重新構建了一套嚴密的官僚體系。
鸞臺長官為納言,主要職能是審議詔令、封駁奏章、參與決策,并增設同平章事作為宰相頭銜,以加強對朝政的把控。
鳳閣長官為內史,主要職能是起草詔敕、記錄皇帝言行、掌管機密文書,并增設北門學士參與機要,讓自己的決策更加高效。
消息傳出,天下皆驚。
自古以來,從未有過女人當皇帝的先例。
在人們的觀念中,女人就應該深居簡出,相夫教子,如今武曌竟然打破常規,登上皇位,這讓許多人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