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朝堂上充滿了殺氣騰騰的叫囂,矛頭直指李隆基,也隱隱指向了他身后的李旦一脈。
就在這時,一個蒼老卻有力的聲音響起:“陛下息怒!”
眾人循聲望去,只見老臣裴炎顫巍巍地走出隊列,他是太宗時期的舊臣,歷經三朝,此刻雖須發皆白,腰桿卻挺得筆直:“臨淄郡王年方十三,還是個孩子,童言無忌,何必當真?他久居王府,少見朝堂,一時口誤,也是有的。”
“再說,他說‘李家’,不過是念及血脈親情,并非有意沖撞陛下,還請陛下開恩,饒過郡王這一次。”
緊接著,又有幾個李唐舊臣站了出來:“裴大人所言極是!郡王年幼,不懂朝堂規矩,陛下素來仁慈,想必不會與一個孩子計較。”
“是啊,陛下與郡王乃是祖孫,血脈相連,何必因一句戲言傷了和氣?”
朝堂之上,瞬間分成了兩派,一派以武氏族人為主,主張嚴懲。
一派以李唐舊臣為首,懇請寬恕。
雙方唇槍舌劍,爭論不休,原本肅穆的明堂,竟成了角力的戰場。
武曌冷冷地看著這一切,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心里卻早已掀起了驚濤駭浪。
她怎么會不知道,這些人爭論的根本不是李隆基的一句話,而是這天下到底該姓李還是姓武。
她稱帝十年,推行了無數新政,減免賦稅,整頓吏治,讓大周的國力蒸蒸日上,可在這些李唐舊臣眼里,她終究是個“竊國者”,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想把她從龍椅上拉下來,恢復李唐的統治。
而李隆基這句“李家的朝廷”,恰好戳中了所有人的痛處,也撕開了朝堂上那層虛偽的平靜。
她的目光重新落到李隆基身上,少年此刻已經低下頭,肩膀微微顫抖,顯然是嚇壞了,可那脊梁,卻依舊沒有彎下去。
這股倔強,像極了年輕時的自己,也像極了那些寧死不屈的李唐宗室。
武曌深吸一口氣,壓下心頭的怒火,緩緩開口,聲音里聽不出喜怒:“一個十二歲的孩子,能說出這般話,背后若說無人教唆,誰信?”
她頓了頓,目光掃過那些為李隆基求情的老臣,眼神冰冷:“來人,將臨淄郡王帶回王府,沒有朕的命令,不得外出。”
“另外,徹查今日之事,看看是誰在背后挑唆,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興風作浪,朕定要他付出代價!”
“陛下圣明!”武氏族人立刻附和。
李唐舊臣們雖心有不甘,卻也不敢再爭辯,只能眼睜睜看著禁衛上前,將李隆基帶了下去。
少年走出殿門時,回頭看了武曌一眼,那雙眼睛里,有恐懼,有委屈,卻還有一絲未曾熄滅的倔強。
武曌別過臉,不再看他。
龍椅旁碎裂的玉圭還躺在地上,像是一個不祥的預兆。
她知道,今日這場風波,絕不會就這么結束。這天下,姓李還是姓武的爭斗,才剛剛開始。
而她這個膽大包天的孫兒李隆基,或許會成為這場爭斗中,最意想不到的變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