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士們看著陳玄禮堅定的眼神,又看了看案前憔悴的李隆基,漸漸安靜下來。
王二狗放下長槍,單膝跪地:“末將魯莽,請陛下責罰!末將愿隨陛下前往靈武,誓破叛軍!”
其他將士也紛紛跪地,帳內的氣氛終于緩和下來。
次日清晨,御駕繼續北行。行至涇州時,突然傳來探馬來報,說太子李亨在平涼郡停留多日,不愿再隨玄宗前往蜀地,已暗中聯絡郭子儀、李光弼,打算在靈武登基。
李隆基聽到這個消息時,手里的錦帕猛地掉在地上,臉色瞬間蒼白。
高力士連忙撿起錦帕,遞到他手中:“圣人,太子此舉,或許是為了穩定軍心,早日平定叛亂。”
李隆基閉上眼,兩行清淚從眼角滑落。
他想起李亨小時候,總愛纏著他,讓他講當年平定韋后之亂的故事。
那時的李亨,眼神里滿是崇拜,可如今,卻要在他危難之際,另立門戶。
“罷了,罷了。”
李隆基長嘆一聲。
“如今大唐危在旦夕,只要能保住祖宗的基業,朕這個皇帝,不當也罷。”
他命高力士草擬一道圣旨,承認李亨在靈武登基的事實,自己則改稱“太上皇”,隨后便帶著殘余的隨從,繼續向蜀地進發。
而在靈武,李亨正站在城樓上,望著遠處緩緩駛來的郭子儀大軍。
郭子儀身披鎧甲,手持長槍,身后跟著三萬精銳騎兵,軍容整齊,氣勢如虹。
李亨快步走下城樓,迎接郭子儀。“郭將軍,朕今日能在此立足,全靠將軍鼎力支持!”
李亨握著郭子儀的手,激動地說道。郭子儀單膝跪地:“臣誓為陛下效力,掃平叛軍,光復大唐!”
就在這時,帳外傳來一陣腳步聲,一個身穿粗布衣裳的少年,手里捧著一個木盒,快步走了進來。
少年名叫李泌,年僅十七歲,卻精通兵法謀略,是李亨在平涼郡時結識的謀士。
李泌將木盒遞給李亨,說道:“陛下,這是臣昨夜繪制的平叛方略,請陛下過目。”
李亨打開木盒,只見里面放著一張地圖,上面詳細標注了叛軍的部署,以及唐軍的進攻路線。
李亨看著地圖,不禁贊道:“李泌,你真是朕的子房啊!”
李泌微微一笑:“陛下過獎了。如今安祿山叛軍雖勢大,但內部矛盾重重,安祿山之子安慶緒與謀士嚴莊不和,只要我們利用好這一點,再聯合回紇騎兵,必能一舉破敵。”
郭子儀也附和道:“李泌所言極是。”
“回紇可汗曾與我大唐有約,愿意出兵相助,只要陛下派使者前往回紇,許以重利,回紇騎兵必能助我軍一臂之力。”
李亨點了點頭,當即命人草擬詔書,派使者前往回紇。
隨后,他任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李泌為行軍司馬,整頓兵馬,準備反攻叛軍。
而在蜀地的玄宗,得知李亨在靈武登基,并開始整頓兵馬準備反攻的消息后,心里苦澀無比。
他站在成都府的城樓上,望著北方,喃喃自語:“隆基啊隆基,你終究還是辜負了大唐,辜負了玉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