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臣此次來,是想請父皇主持大局,莫讓大唐的兵權落入外人之手!”
這話像一根火柴,瞬間點燃了李隆基心底的不甘。
他手指輕輕敲擊著案幾,沉吟道:“你說得對,兵權乃國之根本,豈能輕易旁落?”
“李亨年輕,雖有郭子儀、李泌輔佐,可終究缺乏歷練。”
“如今長安未復,叛軍勢大,若兵權都握在他一人手里,一旦決策失誤,后果不堪設想。”
盛王李琦捧著輿圖上前,鋪在案上:“父皇,兒臣近日勘察了隴右地形,繪制了這張輿圖。”
“隴右乃西北門戶,防備吐蕃的關鍵之地,若讓外人鎮守,兒臣實在放心不下。”
“不如父皇下一道手諭,讓兒臣鎮守隴右,既能防備吐蕃,也能為朝廷牽制兵力。”
豐王李珙也跟著道:“父皇,兒臣愿去河東!河東乃叛軍殘余勢力盤踞之地,兒臣愿率軍清剿叛軍,為收復長安出力!”
“只要父皇下令,兒臣必肝腦涂地,在所不辭!”
李隆基看著三位皇子熱切的眼神,心中的算盤飛速打著。
他知道,這三位皇子各有野心,可眼下,他們卻是他制衡李亨的唯一籌碼。
長安未復,李亨的根基還不穩,若此時將兵權分授給皇子們,名義上仍由自己調度,既能削弱李亨的權力,也能讓自己重新握住大唐的命脈——哪怕只是名義上的,也好過如今這般做個無權無勢的“太上皇”。
“好!不愧是朕的兒子!”
李隆基猛地一拍案幾,眼中閃過久違的銳利,“朕雖禪位,但身為大唐太祖太宗的后代,豈能坐視兵權旁落?”
“今日朕便下一道手諭,分授兵權給你們:永王李璘,你鎮守江南,掌管江淮漕運,為朝廷提供糧草;盛王李琦,你鎮守隴右,統領隴右兵馬,防備吐蕃;豐王李珙,你鎮守河東,清剿叛軍殘余勢力。”
他頓了頓,從懷里掏出三枚早已準備好的青銅兵符,放在案上:“這三枚兵符,乃朕當年調遣江南、隴右、河東兵馬的信物,今日便賜給你們。”
“記住,天下兵馬,名義上仍由朕調度,你們若有調兵需求,需先稟明朕,再行處置。”
“若李亨有異議,便讓他來見朕!”
三位皇子接過兵符,臉上露出喜色,齊齊跪地:“兒臣遵旨!必不負父皇所托,為大唐效力!”
高力士站在一旁,臉色卻變得蒼白。
他想勸阻,卻知道此刻的李隆基早已被權力的執念沖昏了頭腦——長安未復,大唐正是需要團結的時候,若此時分授兵權給皇子們,必會引發內斗,可他只是個宦官,又怎能違逆帝王的旨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