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晨光熹微,東方天際,太陽初露頭角。
一座崎嶇地山道上,一群十二三歲的小道童提著兩大桶水,飛快前行。
蘇昱混跡其中,顯得毫不吃力。
這具身體雖然只有十二三歲,但力氣卻比自己前世成年時還要大得多,蘇昱一開始也很吃驚,不過后來猜到,應該是前身早已經經歷過煉體筑基的緣故。
畢竟,從種種跡象看來,前身的身份似乎很不一般!
早起打水正是筑基弟子必修的早課,一來打磨筋骨,強健軀體,二來供應齋堂之用。
蘇昱大致估算了一下,每只桶約能裝五十斤水,兩桶便是一百斤。
這個重量前世對于成年人來說也算不得輕,不過一群小道士中,未曾筑基的如田小虎,雖然吃力,但也能咬牙堅持,筑基的更是頗顯輕松之態,只消注意腳下路途即可。
太初山所用之水也非凡物,乃是一道凝聚天地精華的靈泉之水,長期飲用可洗滌身心,百病不生。
每人擔完十桶水后,已是辰時,用過早膳,蘇昱便隨大家一同前往經堂學習文字和一些入門道經。
十幾個小道士分成了兩個小團體,一撥以沈含章為首,一撥以一個叫杜飛鴻的為首。
沈含章據說出身武林世家,其父乃是一位化神宗師,早已進行過煉體筑基的修行,若非為了拜入太初山,恐怕都已經開始修習內功,踏入后天煉氣之境了。
他相貌清秀,文質彬彬,極為知禮懂事,很得筑基殿幾位經師、道師的喜愛。又不著痕跡地拉攏了幾個尚未筑基、出身平凡百姓家的道童,如田小虎,頗有這一屆筑基弟子大師兄的味道。
蘇昱也從其口中才了解到,筑基弟子只有完成筑基修行晉入萬法殿后才會統一錄入道籍,被長輩賜下道名。
他們這一批弟子,應當列入“一”字輩。
那么自己的“清微”道名,很明顯是開了后門啊!
蘇昱暗暗感嘆,不過他自然不會傻到自己提出來,以致成為不合群者。
筑基殿共有四名經師、道師,殿主即是太宣道人,余下三人皆是“清”字輩,分別為,講解道經正義的清風,教授云篆符字的清云,和管理他們這一批弟子起居修行的清明。
道經雖不涉及具體修行法,但微言大義,乃道門一切修行綱領。現在或許效果不顯,但對于未來的修行,卻是大有益處,蘇昱自然是認真聽講,不敢怠慢。
不過,明白這一點的,寥寥無幾。
道經枯燥乏味,十二三歲的小孩自然不感興趣,除了蘇昱外,只有沈含章和杜飛鴻在細心聽教。
杜飛鴻不同于沈含章,他出身貧寒,但自幼好學,偷聽鄰村塾師講學而識字明理。年歲漸長后到一武館打雜,旁觀見聞之下,學得不少拳法武藝,煉體有成,被武館館主許為奇才。不但未有責罰,反將他收歸門下,細心教導。短短一年,杜飛鴻便打通全身經脈,煉體大成。這時正好被一位云游四方的太初山道人發現,見其天賦異稟,便帶上了太初山。
杜飛鴻久經世事,見慣人情冷暖,雖年尚幼,但知進退,識大體,待人方正有禮,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能拜入太初山者,絕無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