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主如此,契丹何愁不興?
“去吧,和書就交給你來寫。”
耶律大賀和顏悅色地說道。
“臣,謹遵大汗令。”
老臣痛快地接下了這個差事。
既然是行反間計,那這封和書的意義就完全不同了。
即便自己的用詞再卑微,也不會留下賣主求榮的罵名,畢竟這都是為了施行計策。
“大汗,那位奉王那邊,我們當如何應對?”一名大臣出列問道,“若是他再挑釁,可還兵派抵擋?”
耶律大賀沉吟片刻,緩緩道:“此戰之敗,其一罪在我,其二罪在耶律和輕敵大意。”
“耶律和雖是本王遠親,但軍法如山。將其家眷斬首,送給那位奉王,以示我大遼友好之意。”
“告訴奉王,只要他愿意退兵,我們可以盡可能彌補奉軍之損耗。”
眾人聞言,皆是眼皮狂跳,心中頓生一股寒意。
之前大汗可不是這樣說的,耶律和敗訊剛傳來時,明顯是想要保他一下。
而如今襄平之戰契丹大敗,雖然大汗將罪責攬到自己身上,但還是要有一個指揮者為此戰負責。
看大汗的意思,是要保下哈勒汗,放棄耶律和了。
反正耶律和大概率已經戰死,這樣既拉攏了皮室軍的勛貴集團,又大義滅親表明了自己的公心。
所有人皆大歡喜,唯有耶律和受傷的世界達成了。
伴君如伴虎啊。
。。。。。。
事實證明,是契丹君臣想得太多了,接下里幾天奉軍一直駐扎在襄平城,沒有繼續北上的舉動。
雖然奉軍三戰皆勝,但付出的代價也不小。
戰后統計,寧古軍傷三千,亡八百;騎兵營傷一千,亡五百。
護國軍傷亡最重,幾乎人人帶傷,重傷一千余人,犧牲者更是高達兩千多。
除了人員傷亡外,后勤問題也讓李徹不敢再讓大軍繼續北伐的重要原因。
雖說李勒石成功守住了廣寧城,但從朝陽城到廣寧城有三百里路程,從廣寧城到襄平城又是三百里路程。
綿長曲折的補給線,加上糟糕惡劣的路況讓運輸變得極為困難。
更別提這一路上,還時不時會出現契丹殘軍和其他蠻族來打秋風。
現實不是打游戲,不能一路平推打下水晶贏得勝利,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于后勤,而非一時的勝利。
看到道路情況這么差,李徹下定決心,戰爭結束后就開始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只要路修得夠好,交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不過李徹也并非一無所得。
除了兩座城池外,奉軍這幾天四處掃蕩,收攏了大量戰俘。
各族裔的俘虜全部收入戰俘營,一些流落到契丹人手中的慶人奴隸,則自動獲得奉國子民身份。
統計下來,光是戰俘就收了五萬人之多,至少暫時不會缺勞動力了。
隨后李徹下令修繕襄平城墻,休整部隊,治療傷員,并派遣軍隊押送部分戰俘回朝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