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看看他倆,笑道,“照你們的意思,不免?”
“即便有災,但亦不能隨便減免!”
黃子澄正色道,“夏糧秋稅乃是國策,不能隨便動搖。不然這個地方減點,那個地方少些,稅收朝令夕改不就成了笑話嗎?在臣看來,國策就是國策。真有災,可以酌情救濟,但改征的糧食,半點也不能少!”
齊泰也笑道,“在臣看來,地方官就是欺負您,心善仁厚!”
“哈哈哈!”
朱標大笑,而后目光看向站在第一排,一直默不作聲的李至剛,“以行,你是戶部侍郎,你來說說!”
“距離夏糧還有一個月多月呢!”
李至剛低聲道,“臣以為不如派遣官員下去好好巡查一番,若是有災,必須酌情減免!”
話音落下,周圍人頓時一片詫異的眼神看向他。
說起來,他這個戶部侍郎,其實在東宮諸位官員的眼中,印象并不是很好。因為這個人太過于功利,而且其實這人,還不是正兒八經的清流出身。
“這兩個地方,本就是朝廷連年移民的地方!”
“新來的百姓開墾田地,頗不容易。”
“就算上地方上沒災,臣以為也當減免一些!”
“因為地方上多留一些,百姓手里就多一些!”
“百姓手里的糧多了,日子才能過好!”
“李侍郎此言差矣!”黃子澄插口道,“稅收乃是國策..”
“國策要因地制宜,審時度勢!”
李至剛不客氣的回道,“況且朝廷以養民為先,這兩地的移民百姓猶如待哺的羔羊,朝廷不養嗎?本身就窮,朝廷還要按章辦事,征收糧食。那不是把他們往死里逼嗎?”
“我掌著戶部,大明三年之內兩次對塞外用兵,馬政糧政乃至民夫,都是從這兩省征調的。且不說有沒有災,朝廷減免些賦稅,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哦,老百姓就可以隨便使喚?”
“從去年開始,北境安定,近幾年北方無戰事,正是給百姓休養生息的時候,這時候依舊照常收取夏糧,他們連過夜的糧食都沒有,那不是澤枯而漁嗎?”
聞言,齊泰皺眉道,“李侍郎這話,有些牽強了吧?江南百姓的負擔就不重嗎?蘇州常熟等地的賦稅,一直是其他地方的兩倍都不止....”
“可他們也沒參與打仗呀?也沒背井離鄉的移民呀?”
李至剛直接回懟道,“我亦南人,可就事論事的說,江南百姓也沒幫著朝廷養馬,也沒養那么的兵,更沒有那么多的徭役,也沒養著那么多的藩王.....”
“我說句不好聽的,要是不用供養藩王,也用不著減稅!”
“爾等要是不信,大可上書皇上太子,封幾個王爺在江南,屆時你再看看江南百姓過的是什么日子?”
“大膽!”
黃子澄大怒,“李侍郎,分封藩王拱衛京師乃是我朝根基之策,豈能胡言?江南乃是國朝賦稅種地,豈能封王?”
李至剛冷眼一笑,面露不屑。
心中卻罵道,“小逼崽子,你還跟我狂上了,沒太子給你撐腰,你是個嘚兒呀?”
“以行說的對!”
這時,就聽朱標開口道,“該減免就減免,不管地方官是糊弄也好,是瞎說也罷,這兩地百姓的負擔太重了!而且他們敢提出來,足見是有幾分愛民之心的!”
說著,他提起朱筆,在奏折上批復道,“準!”
批復的同時,在心中暗道,“清流翰林們確實可以穩定朝堂,但見識跟李以行這樣的實干派官員比起來,還是太淺了一些!東宮這些翰林們,是不是分批調至地方上,讓他們歷練幾年?”
心中正想著,就見太監總管包敬踩著小碎步進來,“主子!”
“何事?”朱標放下朱筆問道。
包敬叩首,“曹國公回京了,剛在乾清宮那邊覲見了皇上,如今正在咸陽宮的外頭,侯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