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李慎一直在盡最大的努力改善大唐百姓的生活,他希望自己能夠生活在一個和諧且富足的地方。
老百姓可以吃飽穿暖,可以買自己喜望的東西。
就跟后世一樣的生活。
對于后世那些憤世駭俗,怨天尤人的人來說,李慎覺得后世的百姓真的很幸福。
至少他們不用為吃飽穿暖而奔波,不用為了看病而發愁。
之所以會有煩惱,不過是欲望使然罷了。
如今李慎基本解決了老百姓吃飽的問題,嶺南道的農科院這些年不斷的培育雜交,效果顯著。
南方的糧食源源不斷的供應給北方,也正因為如此,每年朝廷對南方的投入非常的大,
各種的水利工程,修建蓄水池等等。
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而李慎的棉花也在覆蓋全國,解決老百姓穿衣御寒的問題。
但李慎覺得這還不夠,還有病。大病可能治不了,但傷風感冒這些老百姓不應該看不起。
看到惆悵的李慎,王玄策能夠感受到李慎的心情,出言安慰道:
“王爺,臣跟隨王爺十余年,王爺已經為天下的百姓做的夠多了。
兩年前開始,朝廷已經很少接到有百姓餓死的稟報。就算是遇到災年,
朝廷也會第一時間開義倉救濟百姓。
若是放在過去,只要是災年,各地的糧商都會漲價,老百姓根本就吃不起。
因為朝廷的糧食根本就不夠救濟災民。
現在每次受災,當地的糧商不但不漲價,還要降價銷售,就怕朝廷的賑災糧下來,老百姓不買了。
他們手里的糧食到時候就變成了陳糧。”
“還有這樣的事?”李慎聽后有些驚訝,受災了還能讓糧食掉價,確實是稀奇的事情。
“呵呵,臣當初得到消息的時候也非常的震驚,不但如此。
現在的賑災糧除了路上的損耗,已經沒有官員會貪墨糧食了,也就
這也都全靠王爺的功勞。”
王玄策呵呵一笑。
“這也跟本王有關?”李慎一愣,自己的名聲是很大,但也不至于可以威懾地方官員貪污的地步吧?
“王爺有所不知,每次受災,紀王府都會捐贈糧食給災民。
最開始的時候王爺曾在朝堂上嚴厲的警告過,誰貪墨了王爺的糧食,王爺就會嚴懲,并且會派人去災區調查。
所以那些官員通報下去后,地方官員就會老老實實的放糧,不敢貪墨,生怕惹怒了王爺。
后來王爺雖然不說了,但各地都養成了習慣,害怕王爺派人過去調查他們。
現在只要是賑災糧,地方都不確定這里面有沒有紀王府的糧食,他們都不敢打主意。”
王玄策為李慎耐心的解釋。
李慎聽后有些唏噓,當初他在朝堂上大放厥詞,誰動了他的賑災糧他就殺了誰。
那幾年只要是受災,他都會捐糧捐物,他老爹也樂意看到這點,畢竟為自己的國庫省下不少錢。
一來二去,各方官員也都習慣了,誰都不敢碰賑災糧。
誰知道里面有沒有紀王的糧食,各州縣都有紀王府的報社,跟眼線有什么區別。
不少地方官屁股都不干凈,他們害怕紀王府的調查,為了這點糧食,再把自己別的事情查出來那多冤枉。
所以就形成了一種規矩,清正廉明的官不會貪,貪污受賄的官不敢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