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人,上些酥山和點心,現在天熱,吃完后好解解暑,免得中了暑就不好了!”
說話間。
李承乾從桌案后繞出來,帶著兩個兒子一起在不遠處的案幾周圍落座。
“大郎,二郎,今天過來見朕可是有要事?!”
“是!”
李厥當即點頭。
但緊接著他就話鋒一轉,看向李象,語氣恭謹道:“但想來大兄應該也是有要事要稟報給父皇,就讓大兄先來吧,兒臣等一下再說。”
李象聞言,眼角一抽。
這小子,話說的這么好聽,就跟對他多么多么尊敬似的,實際上不過是要他先亮出底牌,好有充足的時間想對策罷了!
可李象又不能把先開口的機會,給推回去。
那樣的話,叫什么事?!
沒辦法。
李象心想只能見招拆招了,反正自己準備的應當是比較充分的,先出招也沒什么不好的!
“如此,就多謝二郎了。”
李象笑著說完之后,就直接從懷中取出了《維新民報》第一版的定稿,雙手遞給了坐在主位上剛剛咽下去一口冰涼酥山的李承乾。
李承乾接過,展開后仔細打量。
《維新民報》第一版報紙,雖然不可能就這么快印刷出來,因為李象還要征求李承乾的意思。
所以這份報紙,實際上就是個李象手寫的定稿。
李象的書法雖然沒有著重練過,但卻天然帶著一股整肅感,以至于報紙寫的跟軍報似的。
看著手中的報紙定稿,李承乾輕聲開始誦念起來。
“《新朝賦稅三痛,小民有話如鯁》。”
“今歲新麥方收,縣吏已持牒至村,每丁仍納粟二石。然鄉間實情如何?”
“一痛:田不足而稅不減……”
“二痛:庸役變相榨民力……”
“三痛:折錢巧取倍奪利……”
“市絹一匹值粟三石,官府折稅硬定“一匹抵二石”。商人趁機壓價收糧,民賣三石粟方完一匹絹稅,暗損過半。”
……
李承乾看到這里,不禁微微頷首。
這些數據,自然不是假的,不良人每過十日,就會把長安城坊間的情況匯總一下,交到李承乾手中。
這其中。
就有關于長安城東西兩市物價的記錄。
大唐其他地方的物價,其實和長安并沒有特別大的差距,總體都在差不多的一條水平線上。
所以。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李象是真的下功夫調查了。
“大郎,你做的很好。”
李承乾不吝夸贊,隨后繼續往下看。
實際上。
《維新民報》第一版上的這些時弊,李承乾如何不清楚?!
大唐的制度,是尚且可以的。
但無奈于時移世易,三十年前定下的制度,在如今的昌明一朝,已經出現問題了。
對于這些問題,李承乾再清楚不過了。
但他之所以要受益李象去調查這些,除了出于政治的考量之外,還夾雜著對李象的考驗!
只有貼近百姓,才能夠發現這些時弊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