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知道,漢代人事死如生,如《荀子·禮論》中言:‘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生如死,如亡如存。始終如一。’因是漢代墓葬陪葬品尤為奢侈,種類繁多,為盜墓者所喜愛。
如故,劉璋對曹操購馬所用的金銀玉器有了嫌惡,他可不想掙死人錢,尤其是這些金銀玉器,誰知道是不是和死者軀體貼身放置,沾染過尸油的呢?
在處理完了曹操購馬一事后,劉璋在親衛步騎的簇擁下,來到了長安城外的田野上,望著因風搖曳出波浪紋,有如黃色海洋一般麥田時,他心頭一喜,夏收將至,待糧草入庫,他得發兵河東也。
當前河東方面,原河東太守王邑,同新任河東太守高干,為了爭奪河東的控制權,二人之間往來攻伐甚急,有若水火相觸。
而王邑和高干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王邑一方漸入頹勢,蓋因高干所統為上黨郡兵,夾雜著并州的邊軍,又有匈奴去卑所部助陣,略優于王邑。
其間,劉璋聽聞了一樁事情,那就是高干為了博得河東民心,整肅了軍風,尤其是劫掠生事的匈奴去卑所部。高干依仗袁紹的威名,加之手握倍于去卑的兵力,壓著去卑釋放了劫掠到的婦女,獻上了大部分財物。
這樁事,讓劉璋窺見了當前蠻夷的虛弱,在四方諸侯強盛的如今,如匈奴、羌胡之輩,頂多是作為鷹犬打手的存在,卻是上不得臺面,做不得主角。
在欣賞了一會關中即將豐收的麥田,劉璋打馬而回,返回了長安城,于官舍中他召集身在長安的親民官,囑托他們好生盯著夏收一事。
會議散去,劉璋思忖起了一樁事情,那便是征討河東的將領人選,目前攻打河東的是袁紹外甥高干,他自認為不當降低身位,親自前往河東,那有點掉身價了,他應當派遣一員大將前往為宜。
王對王,將對將,竹門對竹門,木門對木門。
劉璋思索了代他前往河東的人選,最優者當是黃權、吳懿,畢竟二人都有過方面之任,且同他關系親近,是再為合適不過的人選。
然黃權坐鎮漢中,吳懿遠在河西,皆是奉命守御安平一方,難以輕離,是故劉璋得從當下空閑的將領中挑取一人,代替他前往河東為宜。
……
易縣。
身處易京高樓上的公孫瓚,眼下他的形容枯槁,神色甚衰。至于緣故,蓋因袁紹此次統兵來攻,其攻勢猶如神鬼,地下聞其鼓角,樓上見其沖梯,讓公孫瓚心中憂懼不已,他擔心傾覆只在旬日。
就在此時,公孫瓚長史關靖,面帶喜悅的小跑到公孫瓚身前,向公孫瓚通稟了一樁喜事:“將軍,公子求得黑山援軍,黑山帥張燕當下正統兵十萬,分三路往易縣而來救援將軍。”
“當真?”公孫瓚聞言眸色一亮,他不敢置信的追問了一句。
“是真的,有公子親筆書信在此。”關靖肯定道,同時他伸手向公孫瓚遞上公孫續寄來的書信。
公孫瓚似是搶奪一般接過書信,攤開后一目十行的掃閱了起來。不多時,公孫瓚長舒了一口氣,近來積累的郁氣和憂懼仿佛一掃而空。
“有子如此,夫復何求。”公孫瓚感慨了一聲,前面他派遣公孫續前往太行山求援,本意是為了不使自家絕嗣,有意放公孫續離去,然未料公孫續竟是求得援軍來此,且有機會救得自家脫困。
公孫瓚鎖眉深思了一二后,出言道:“張燕將至,這是本將軍的機會,當掌握這個機會,里應外合,一舉攻破袁軍。”
“將軍所言甚是。”關靖附和了一句,他進言道:“當前最重要的是和張燕取得聯絡,約定舉事的日子和地點,如此方可一舉攻破袁軍,從當前的困境中脫身。”
“對,對。”公孫瓚連連點頭,他牢牢抓著當前這顆救命的稻草。(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