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此之時。”荀攸淡然笑道:“若是曹操再不示好一二于袁紹,明歲建安六年,袁紹說不得就大軍南下,圖謀起中原了。”
“所以吾叔文若進言,以袁紹為魏公,乃權變之計爾。”
‘權變。’聽到這個詞語的劉璋微微頷首,政治家和政客的區別,就在于權變二字,以及是否有遠大的見聞和圖謀。
荀彧作為尚書令,有一份忠心于漢室,對于他人稱公的事情,自是會進行阻截,可今時荀彧主動表示以袁紹為魏公,這在劉璋看來,就是政治家的權變手段。
這一樁事,讓劉璋莫名想起了歷史上孫權稱帝時,主持蜀漢事務的諸葛亮,并沒有因此動怒和斷盟,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出發,向孫權表示祝賀,同時與孫吳定下了中分曹魏的盟約。
就算是私下里對背盟,又有夷陵血仇的孫吳欲滅之而后快,可在曹魏勢大,還需攜手孫吳對抗的情況下,諸葛亮審時度勢,做出了明智的抉擇,展現出一名政治家該有的靈活身段。
“文若確乎有王佐之才。”劉璋喟嘆了一聲,在治國理政,往來交通上,荀彧當是不遜色于諸葛亮,能得并駕齊驅也。
只不過,能在武廟吃上一份香火的諸葛亮,是響當當的文武全才,荀彧比之諸葛亮,知名度和整體能力確是有所不及。
“魏公之爵祿,袁紹當是得之歡喜,只是不知袁紹是否應下了。”
劉璋思考起了袁紹對受封魏公一事的態度,以袁紹的性子,他想袁紹肯定會很高興,說不得欲欣然接受。
然而公爵的封賞,在之前只有王莽受封的情況下,加之又是曹操假天子之命頒下的,而田豐這個河北智囊置身于袁紹左右,當是會勸諫袁紹辭讓。
所以劉璋揣測,袁紹應當會在第一次的時候做出辭讓的態度,不會那般猴急,在詔書抵達的第一次就接下魏公的封賞。
“袁紹未曾應下。”荀攸應了一聲道:“據鄴城傳來的消息,袁紹自認為宇內諸侯盟主,昔日討董有大功于漢家,本欲在詔書到達時,就即刻應下。”
“不過一眾謀士大力勸諫,以曹孟德包藏禍心,兼之應當三辭三讓然后受之,不然顯得吃相太過難看,所以袁紹拒絕了魏公之封。”
“而今將作大匠孔融已經返回了許都,只是方才復命的孔大匠,卻是不得停歇,自許都遞來消息,孔融又舉步北上,第二次向袁紹頒下魏公之賞。”
“嗯。”劉璋頷首笑道:“吾意袁紹是個好虛名的人,這魏公的封賞,袁紹早晚受之,只是袁紹受之魏公之封,也就是接受了曹操的示好,袁紹恐又將兵犯我河東也。”
“難說。”荀攸搖了搖頭笑道:“袁紹受封魏公,不代表其人就接受了曹操的示好,這受封魏公,也可以不接受示好。”(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