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隗里的準備事宜。”荀攸依著隗里縣的上報答道:“據隗里縣令遞來的文書所言,目下已經準備的七七八八了,雖是屋宅難以一時備齊,但帳篷等物卻是綽綽有余,大王勿需憂心。”
‘大王。’自被加封為秦王后,原先劉璋麾下的臣子一兩日內還是慣性稱呼他為明公,后在王商、荀攸的帶動下,一齊變幻了稱呼,改口尊稱劉璋為大王。
說來劉璋任大司馬時,同麾下臣子的關系,雖說有君臣之分,但多少有些不清不楚,而今劉璋被加封為秦王,和幕府文武的君臣之分,卻是再清晰不過了。
現下劉璋手下的文武,可以視作他的臣子,而非大漢朝廷的臣子了,他們的榮辱與劉璋牢牢的綁定了在了一起,和許都的朝廷再無干系。
這是時代的特征,郡縣制自秦始皇時期傳承至今,雖是歷經四百余年,可分封制下的君臣關系還是有所殘留,就像呂布作為丁原主簿,貪于董卓給出的高官厚祿,做出背刺丁原的事情來,被視作背主之人。
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而今的大漢,有一二分相貌如同中世紀的歐洲。
“妥當就好。”劉璋點了點頭,他作為君主不可能事事親為,自然是要交給下面的人放手去做,隗里的事宜由隗里縣令去做,他只把控賞罰二事即可。
正如劉璋所料,不數日,他就收到消息,從河東趕赴長安的張燕、公孫續二人,于早間抵達了長安城外的灞橋所在處,只消一二個時辰,就將進入長安,面見于他。
今時不同往日,身為秦王的劉璋威嚴甚重,不便輕易出城迎接張燕和公孫續,于是他派遣了長安令張既出迎。
灞橋所在,張既笑語盈盈,他向著張燕和公孫續拱手致禮道:“張將軍,公孫將軍。”同時張既自我介紹道:“長安令張既,奉秦王之令,于此等候二位將軍。”
張燕和公孫續不敢托大,二人連忙翻身下馬,快步上前幾腳,向著張既回敬道:“勞煩張君于此等候,我等不勝榮幸。”
客套了幾句后,張既伸手延請道:“此地非是談話的地方,秦王正于府內等候二位將軍,還請二位將軍隨我速速入城。”
“自然,當不令秦王久侯,不然我等罪莫大焉。”張燕連連點頭,而后幾人翻身上馬,向著長安城行去。
不消一個時辰,劉璋于秦王府宴客廳內見到了張燕和公孫續,張燕人如其名,為人精悍,一眼就可以知道是個身輕如燕、往來飄忽的悍將,至于公孫續,身材魁梧,膀大腰圓,一雙羅圈腿昭示他有不錯的騎術。
“卿等不以璋淺陋,誠心正意來投,孤心甚悅,今以張卿為平難將軍,公孫卿為白馬將軍,倘使二卿不負于璋,璋亦不負于二卿也。”
“臣下多謝明公。”張燕和公孫續面露喜色,即是為加封將軍之職,也是為劉璋對他們打的包票。(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