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荀攸認同吞并上庸的提議,劉璋并無意外,蓋因天下大亂,四海不寧,當下除卻基本的道德準則需要遵守外,至于他事,就看己方的拳頭硬不硬,比起友方或敵方大不大。
荊州牧劉表一副中看不中用的樣子,垂垂老矣,坐守而已,說難聽點就是一條守戶之犬,既無遠圖,也沒有什么折騰的能力。
所以劉璋不必顧忌劉表的態度,可以直接揮軍吞并西城、上庸、房陵三縣,將上庸之地吞入口中,咽入肚中。
當然,作為盟友來說,劉璋吞并下上庸,并不意味著他對荊襄之地有所圖謀,不管怎么說,背后給盟友捅刀子的事情,他是做不出來的。
太下作了!!!
籌畫已定,接下來具體吞并上庸的事宜,劉璋交給了荀攸,讓荀攸擬定一份方案,著令鎮北將軍、漢中太守黃權去執行。
建安六年,二月,南鄭。
在草長鶯飛的二月天,去歲冬季降下的冰雪大半消融,化作了絲絲水珠滋潤起了大地,惟有墻角堆積起來的積雪,到如今還未融化徹底,還需時間和烈日去一點點消磨。
漢中太守黃權,在收到長安遞來的一封文書后,他召集起了漢中的文武臣子,準確宣讀長安傳下來的命令。
不多時,成公英、閻行、陰溥、李休等人匯聚在了南鄭的縣寺當中,依著身份地位入席,而后靜候人員到齊。
等待文武人員齊備后,黃權宣讀了長安的命令:“秦王有令,著我等順漢水而下,將上庸之地從張魯手中接收下來……至于張魯,其人將前往長安居住,為秦王府從事。”
“早當如此了。”陰溥感慨了一聲,對于近在漢中咫尺的上庸之地,他很早就認為應當拿下,不應該放任張魯盤踞在上庸。
只不過前面的時候,張魯還沒有歸降的意愿,陰溥的想法就需要動刀動槍,不如現在張魯愿意歸降,他們只用帶兵去接收而已,用不上動刀動槍。
列席的李休聞言,他面色含喜,看上去有些開心,早先年于張魯麾下擔任軍司馬的他,雖是因故歸降了秦王劉璋,但他對張魯的知遇之恩還是有些感激的。
而今張魯有意歸降秦王,就不用他這位舊臣去和張魯廝殺拼斗,自是不免讓李休開懷在心,更何況張魯歸于秦王麾下,得以安享,他由衷的為張魯這位舊主感到高興。
成公英和閻行聞言只頷首表示明白,作為反賊韓遂麾下的臣子,他二人自投效到秦王麾下,一直以來是寡言少語,勤勤懇懇做事,上面交代什么,他們就執行什么。
接下來,就是行軍向著上庸,去接收西城、上庸、房陵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