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曹操自為大將軍,以袁紹為太尉,居于袁紹之上,有臨駕之意,此二也。”
“再就是去歲袁紹兵犯河東,曹操私底下籌備人馬,欲輕騎掩取鄴城,斷了袁紹的歸路,此三也。”
“有此三者,袁紹、曹操二人彼此間的恩情,恐是早就煙消云散了,所剩唯余置對方于死地的殺心。”
理清了袁曹二人當下的關系,荀攸接著剖析道:“至于天子在許,袁紹若是進犯兗豫,有以下犯上的嫌疑這一點,有豫州牧劉備在河北,倒是也能托詞辯解的過去。”
“何者?劉備在許都時,曾經和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子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等人共受天子衣帶詔,有誅殺曹操,匡扶漢室的旨意在……今劉備客居河北,于袁紹麾下任事,袁紹發兵的旗號,就可假借天子下方的衣帶詔,名正而言順南下兗豫。”
“至于鄭君所言魏公一事。”荀攸輕聲一笑道:“自古恩出于上,袁紹若是不想承曹操這份恩情,就可說他是受天子之命成為的魏公,非是曹操所立也……這袁紹受封魏公,不一定就意味著要感謝曹操,袁紹大可厚著臉皮只認天子的恩寵,不去理會曹操在魏公一事上提供的幫助。”
“此外,就如攸先前所言,關中有山河之險,不便進取,可自鄴城往南以向兗豫,道路通達四方,沒有什么山河之險,卻是比起關中更容易進取一二。”
鄭度若有所思,幾許后他頷首應道:“荀主簙洞察其內情,度所不及也。”
接下來的十余日,鄴城不斷有消息遞到長安,消息稱袁軍大集,大軍所需的糧草輜重已經起運,應兆了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而糧草所運輸的方向,大半都是向黎陽運去。
‘黎陽。’劉璋在見到這個地名時,他對袁紹發兵的方向,于心中有了定論。
黎陽屬于魏郡,黎山在其南,河水經其東,因是如故,取了山之名,水之陽作為稱謂。
過了黎陽,就是河南之地了,也就意味著袁紹今歲所攻擊的敵手,非曹操莫屬了。
‘我袁紹接受魏公,不代表接受你曹操的示好。’劉璋惡趣味在心底道了一句,他對袁紹前腳接受魏公,后腳就打算引軍南下的行為感到歡快。
關東即將掀起大戰,劉璋似乎應該趁著這個良機做點什么,畢竟袁曹兩方兵勢一交,難于快進快退,這個時機做點事情是最為方便的。
只是眼下袁紹還未真正南下,劉璋自是不會這個時候就摻和進袁紹和曹操之間的紛爭,他還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時間,等到袁紹和曹操真正交兵的那一天,再視情況行事。
不數日,六月末,七月流火降臨,劉璋從鄴城間細的口中得知袁紹大軍南下的消息,同時也得到了上黨、河內、太原等關中毗鄰的郡縣,袁紹增派人手守御的情況。
可見袁紹此次南下做足了準備,也做到了防備關中進犯的措施手段,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劉璋登上長安的高臺,感受著涼風習習,卻是山雨欲來。(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