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將軍惑于小節,鼎力相助曹孟德,與袁公對抗,揚國賊之氣焰,滅忠良之威風,此蓋不義之事,而將軍行之,豈不是取笑于天下人。”
“嗯?”臧霸微微斜起了身子,目光有些飄忽,但很快就堅定了下來:“衣帶詔之事,傳言而已,未有實證,而曹公前者首倡義旗,合眾義軍,為漢家征討國賊董卓,奮不顧身,幾至危殆,天下人所共睹也。”
“后天子播越,東還故都,關東諸侯,未有能出兵勤王者,又是曹公心系王室,奉迎大駕,定都于許,宗廟社稷始立,漢家解去覆滅之危。”
“似曹公這等忠臣義士,固世間少有,某得效事于曹公,是某之大幸,亦是義之所在……故而別駕所言非也,望莫再復言,不然就別怪某無待客之禮了。”
出了臧霸的府邸,王脩忽的一嘆,他本以為臧霸是那等無有才辯的莽夫,然今次對談,卻見臧霸才思非常,不可等閑視之。
蓋佳士也!
此刻王脩不再將臧霸視作湖海豪氣的英杰,而是把臧霸視為通曉大義、才辯出采的佳士。
回到臨淄后,向袁譚復命的王脩,感喟的言道:“公子,臧霸固佳士也,非口舌所能動搖,今次南下,招降之事不可成也,唯有動兵方可。”
袁譚臉上閃過一絲失望,即是王脩聲言招降不得功成,那招降之事就決計難以成功了,也就只能動兵擊敗臧霸、孫觀等泰山諸將,才得拿下泰山、瑯琊等郡。
片刻的精神低迷后,袁譚的神色重新振奮了起來,而今他擁有步騎三萬有余,對上臧霸、孫觀等泰山諸將,就兵力來說是處于優勢的一方。
所故袁譚對招降失敗一事,也沒有太過失落,他把心思放到了攻略泰山、瑯琊的事情上,招降不成,那便強攻矣。
于是乎,在河北南下的三路人馬中,袁譚的左路大軍率先發起了進攻,對著臧霸、孫觀等泰山諸將所守御的泰山、瑯琊之地猛烈進攻了起來。
作為防守方的臧霸,念及兵力不如袁譚,所以他沒有冒險出戰,而是打算先用城池消磨袁譚一方初戰時高昂的戰意,等到袁譚一方士卒疲憊、將校倦怠的時候,伺機而動。
也即是在這種情況下,袁譚經略泰山、瑯琊的計劃處于阻滯的狀態,雖是他兵力勝于臧霸,可在攻城戰中,兵力的優勝很難發揮出成效來。
畢竟攻城不似野戰,野戰中兵力的多寡,往往會決定戰局的走向,但攻城戰中,就算有十倍于守城方的兵力,也難以發揮出效果來。
因而,袁譚這一路的戰局出現了焦灼的態勢,三五月內,卻是難以見到一個結果。(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