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北后南,先袁后曹。
在穿越客身份的劉璋看來,荀攸先取河北、后圖中原的條陳建言,有一二不太妥當,畢竟歷史上袁曹爭霸,是曹操笑到了最后,袁紹是落得嘔血而死的結局。
可歷史歸歷史,而今具體操作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就如今天下局勢來看,荀攸的建言確乎是十分合宜。
一則天下諸侯中,從實力的角度出發,能和劉璋堂堂正正扳手腕的,惟有一袁紹爾,他人如曹操、劉表、孫策等人,硬實力是遜色于劉璋的。
二來天下諸侯割據的疆土中,有著和劉璋一樣地緣優勢的諸侯,只有河北之地,河北同關中一樣,都是阻三面而守一面的金角所在,曹操所據中原,乃一草肚皮爾。
這第三,天子在許,宗廟社稷存之,劉璋雖是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可在實力沒有碾壓所有人,還有諸侯能同他爭雄的情況下,他不免投鼠忌器,不好兵發許都,做出上洛的舉動。
除此三者,劉璋揣測荀攸之所以有此建言,多半還有歷史的局限性,眼光狹隘所致。
且知道,當下東漢末年,士人所熟知的歷史中,自關中并吞天下,創下帝王之業的,有先秦、前漢,從河北起兵,夷滅群雄稱帝的,有漢光武帝。
而從中原興兵,定下帝王之基的,在荀攸的眼中,卻是無有一人,所故荀攸重河北輕中原,先以河北為念,忽略了勢弱的曹操和中原。
當然,荀攸并未棄中原而不顧,畢竟去歲官渡一役,曹操證明了他有爭霸天下的韜略和實力,所故荀攸以中原四戰之地,有意招誘劉表、孫策等人騷擾曹操,使曹操不得安心。
至于劉璋,他雖是因為歷史的緣故見重曹操,但曹操為李二鳳點評,是所謂一將之才有余,萬乘之才不足,他卻也沒有過分的看重和憂心曹操。
‘鄴城。’劉璋默念起了這座南北朝時聲名顯赫的城市,今之天下要城,長安、雒陽、鄴城是也,如今長安和雒陽在他手中,只需攻下鄴城,吞并河北,群雄自當稽服。
到時候縱使曹操有齊天之能,也是翻不出他的五指山,終將為他所擒。
而欲圖鄴城,當先圖上黨,上黨這處秦趙長平之戰的戰場,眼見著又將掀起一場宇內矚目的波瀾。
當下春耕方作,距離夏收還有一段時間,劉璋沒有現下動兵的想法,他打算等到夏收后糧草充足,能支撐他進行長達一載的軍事行動后再做打算。
爭霸天下不是一兩月就能出結果,往往是曠日持久,以年為單位,不經歷個三五載,數場大戰,天下的歸屬確乎是藏在迷霧當中,不為人所知。
不過積谷蓄糧、以候良機的這段時間,劉璋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為了將來的大戰,他對人事進行了調整,以求更好的應對將來錯綜復雜的局勢。
首先是河南尹這一處直面曹操的前沿陣地,他將黃權從漢中太守轉任為了河南尹,這是一種升遷,是重用黃權的表現,而河南尹這一處重地,也唯有黃權這位腹心之人鎮守,他才能放心的下來。
其次是河東、太原等接壤上黨的郡縣,他著令馬超進駐河東,同河東太守法正一起,先期對上黨郡的情況進行摸查,為將來進軍上黨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