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母親的話,他驚喜地蹦跳起來,指著畫像奶聲奶氣道:“爹爹,是爹爹……”
“我苦命的兒子。”
李小娘子將韓厚摟在懷里,泣不成聲。
鄭娘子在旁柔聲安慰。
她們出了閣房,門外圍觀的軍民恭敬讓開一條路,深深向二女施禮。
李小娘子一一還禮,她們出了門,密集的百姓涌入,爭先恐后向韓仲靈牌上香跪拜。
一個聲音傳出:“兒子,快過來給明威將軍上香,將軍在天之靈,定會保佑你順順利利,驅鬼避神……”
……
李小娘子帶著兒子與鄭娘子出了褒忠祠,祠的不遠就是義民廟,同樣香火極旺。自崇禎九年王斗在釜山腳下建立二祠后,發展到現在,相關的建筑與管理己非常完善。設有專門的神官與掃祭人員,拔下大量的專款管理。
內中的掃祭人員,很多是舜鄉軍傷殘后退伍的軍士。還有舜鄉堡當地的百姓,每蓬年節前,都會主動過來打掃拔草。每到節日,便是二祠非常熱鬧的日子,除了官方祭拜外,還有民間百姓數萬涌入,祠前相關的鼓樓、戲臺等,更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
在褒忠祠門口,李小娘子等人遇到己故武德將軍楊通的遺孀劉氏。劉氏與丈夫楊通是當年跟隨定國將軍一個火路墩的老人,深受將軍器重。在楊通殉國后,回到保安州,將軍攜同誥命夫人謝氏前往府中探望。
劉氏的性格較為溫和,沒有齊天良妻陶氏那么潑辣,定國將軍向朝廷爭取到自己丈夫一系列待遇,她己經是深深感激。她沒有別的要求,只想帶著自己幾個孩子靜靜為丈夫守節便是。
“我家那口子以前不成人樣,隨了將軍后成器許多。他殺敵殉國,朝廷封下武德將軍,還建了祠廟,封妻蔭子的,嫂子己經沒什么要求。只想隨在誥命夫人身后,多行些善事。”
劉氏的神情很平靜,她與李小娘子與鄭娘子言,給丈夫上過香后,她準備明日去張家堡難民營看看。
王斗救回二十萬百姓,暫時安置在張家堡,舜鄉堡,五堡,礬山等地。那些百姓實行軍管,除了營內每日拔下食物外,還有保安州當地許多百姓。也是自發絡繹不絕前往探問。
幸福在于比較,看到解救回來的難民,還有每日涌入保安州各地流民的悲慘生活。保安州上下軍民才體會到現在自己生活的不易。因此上官們一號召,他們便成群結隊前往探望。
前去時。他們盡量帶上家內好吃的,就是想看看那些難民感恩戴德與羨慕之極的神情。
眾人說了幾句,李小娘子道:“嫂子,明日我也隨你去。”
鄭娘子頗為精明,聽聞誥命夫人明日也會前往。她說道:“如此說定了,明日妾身一同隨往。”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公輔兄,弟一路游歷前來,懷來,延慶諸地百姓聞聽王斗將鎮守東路,人人歡喜,皆言日后不再有東奴北虜入寇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