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寒暄后。大軍往南關而去,洛陽有東、西、南、北四關,這四個小城池護住洛陽主城。李光衡與溫達興己經先期到達南關之下,不過依洛陽官員的安排,這只大軍先期駐扎在東關外的迎恩寺與白馬寺之間。
從碼頭一直到南關。再到洛陽主城,都是居民繁盛之處,店鋪鱗次櫛比。王斗等人沿官道與街道一路行去,不說路旁滿是圍觀的人群,不斷還有民眾聞風趕來,都想看看這只汝州大捷后的聯合部隊英姿。
王斗騎在馬上不斷拱手,他身著御賜的盔甲,其實是一副明光鎧,每一片甲葉都是精良無比,特別胸前兩個閃亮的護心鏡。象奶罩一樣一左一右護在胸前,使王斗看起來有如天神下凡,引來一片的嘖嘖之聲。
圍觀民眾皆道:“有王將軍與陳總兵到達,這洛陽定萬無一失。”
到達南關之前,首先出現的是一道“攔馬墻”,“攔馬墻”約有一丈,墻前挖有壕溝,引瀍水入壕。這是洛陽第一道防線,可阻擋對方騎兵接近,迫使他們下馬作戰。
依洛陽當地官員說。圍繞洛陽城的這道“攔馬墻”,周長有二十三里多,只在某些官道上開些寨門。過了東、西、南、北四關,離洛陽主城墻三十步。便是深深的護城河,同樣引瀍水或是洛水入壕。
護城河內側,一樣有一道高一丈的“攔馬墻”,如此形成嚴密立體的護務體系。
其實大明的城池皆是深厚,防守嚴密,關鍵在于防守的人。
南關不大。離洛陽城約有二里,原來這里防守的是一個把總,不過河南總兵王紹禹等人到達后,這南關,還有洛陽南門,己經由開封游擊羅泰接手。
到了這里,洛陽城看得更清楚,其實洛陽城大小與汝州差不多,不過城池更高更厚,一色青磚包砌的城墻,墻高怕有四丈多。讓王斗印象深刻的是城門上雄偉的闕樓,還有城墻上眾多的垛口與馬面。
依當地官員說,洛陽城一共有馬面三十九座,馬面上均有了望敵情的敵樓。那些馬面每座間距數十步,攻城的敵人均處于城上武器的殺傷范圍之內,形成正面及兩側的交叉火力網。
城池四角還有角臺與角樓,視野廣闊,可監控與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攻之敵。四座城門又筑有甕城,使得洛陽城堅固無比。如果守軍稍稍用心些,城池是不可能被攻破的。
崇禎八年那場仗就是如此,高迎祥領十幾萬大軍攻打洛陽城,多日不能攻破。歷史上這次李自成攻打洛陽,因城池堅固,也是血戰多日,要不是守軍嘩變,李自成怕一年也攻不下洛陽城。寧武關比洛陽城簡陋多,因守將周遇吉的頑強抵抗,李自成集中優勢兵力,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才堪堪攻破,一度還準備放棄。
想到這里,王斗看了一眼眼前的河南總兵官王紹禹,還有游擊羅泰與劉有義二人,此時這三人正以嫉妒之極的眼光看著自己與陳永福二人。
王斗心下暗嘆,明末文人多飯桶,武人也好不到哪去,從九邊各鎮軍閥到南明各將,多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之輩。國家的元氣,就在他們內斗中耗盡。
文人當國,國家不幸,武人當國,國家同樣不幸,只可惜了人民百姓,多災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