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禎帝封王斗為忠勇伯,掛“征虜將軍”印不久,此事就在整個北國傳得沸沸揚揚,特別京師內外的茶樓酒肆,更多天爆滿,布滿了議論此事的人。
京城中事,向來就是四面透風,就算官府有何事要保密,不久也會從各種渠道傳得街知巷聞,根本談不上秘密二字。所以王斗封伯掛印消息,以飛快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傳遞開去。
崇禎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宣府鎮城,東北郊演武場。
宣府鎮號稱“九鎮之首”,素有“九邊沖要數宣府”之說,鎮城教場也非常出名,明時徐渭有歌:“宣府教場天下聞,個個峰巒尖入云。不用弓刀排虎士,天生劍戟擁將軍。”
教場閱兵臺建在半山腰上,背靠莽莽群山,下可俯視平整廣闊的教場重地,遠可眺望浩大氣派的宣府鎮城,可謂占盡地勢之利。雖然鎮城南關不遠外還有一個演武場,不過那種小場地,卻沒有多少鎮城官將愿意前去操演。
此時閱兵臺上,站滿了頂盔披甲的各式將官,皆是全神貫注觀看下方軍士操演。教場上口號震天,大隊大隊的長槍手或在練習列隊行進,列陣刺殺之術。或是大群鳥銃兵不停的訓練射擊,硝煙彌漫,銃聲震耳。
看著下方操練的軍士,楊國柱臉上露出欣慰又感慨的神情,從崇禎十二年醞釀開始,一直到現在,自己的一萬新軍終于操練出來了。
為了這只軍隊,自己付出多少心血?不但所獲錢糧全部投入,每日出“鎮朔府”,便是直奔教場,甚至有時吃住都在教場上,軍中的衣食住行,所耗精力真是難以數說,所幸。軍隊終于練出了。
這只軍隊,完全仿效王斗舜鄉軍,入伍的,皆是良善青壯。每人,都分有部分田地,五年后還可退役,分得全部五十畝田地,傷殘者撫恤終身。將士所用甲胄。兵器,所有鳥銃,皆是自己出錢精工打制。種種花費,使他當年分到的大量白銀財帛,全部砸到這只軍隊上。
為免華而不實,久經戰陣的楊國柱還以戰練兵,讓這只軍隊分批剿匪見血,甚至還出塞幾次,與蒙古游騎交戰,最大程度的鍛煉戰力。如此,終于軍成。
楊國柱將新軍分成三營,皆步卒,軍中設有鎮撫,撫慰諸官,內以血戰老軍任甲長,隊官,把總,千總,將官等。加上正兵營,麾下戰兵計一萬五千人。
不但如此,正兵營多為百戰老軍,由于分得大量馬騾。這五千老軍一色馬軍,雖各人軍紀沒有新軍那么肅嚴,但戰力卻不用說。
望著下方教場,不但楊國柱欣喜,身旁諸將皆是眉眼聳動,心花怒放。強軍練成,沒人不喜。
楊國柱中軍親將郭英賢更裂著大嘴,大聲歡笑:“奶奶的,這些新兵蛋子總算操出來了……看著還行,就是花費大了點……”
郭英賢此言一開,身旁眾將都是七嘴八舌道:“對啊,花費確是大,馬軍不說,光這些新兵的軍餉,一年實打實就要十幾萬兩銀子,還有鳥銃火藥,鉛子一打,就是錢啊。”
“是啊,子藥太貴了……”
楊國柱的新軍當然不能如王斗那樣不給軍餉,暫時也沒什么殺敵所獲,都是每月實打實給餉。
為避免軍官吃空餉,喝兵血,楊國柱還按照戚家軍作風,將軍餉分到每個小兵手上,由自己親自發放,雖有些將官暗中不滿,不過楊國柱堅持下來。效果是明顯的,這些新軍兵精糧足,士氣非常高昂。
一萬五千人的軍餉是一個大花費,還有許多,如鳥銃兵的火藥彈丸等……楊國柱也私設火藥廠,專門制作火藥。
王斗的方法是來自后世的集硝法,簡單又便宜,而楊國柱,只能按照此時大明的火藥生產方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