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接下來談商貿,廠礦諸務,頗有眉飛色舞之意:“現東路商貿大興,依商科的《商稅則例》,內需征稅商貨二百三十五種,一年買價不及四十兩免稅,崇禎十二年,征商稅一萬五千余石。崇禎十三年,征商稅三萬四千余石,預計今年可征商稅超過五萬石。”
旁邊的齊天良,鐘榮等動容,王斗也是心中一動,在大明,商稅征收可不易。
以萬歷年的礦使為例,從萬歷二十年到三十三年,各稅監礦使共向國庫上繳白銀不到三百萬兩,這還是全國范圍。算算一年才多少。
而且東路征的是糧票,可比白銀值錢多了。
商稅最高只一成,經營小的還免稅,以整個商業總額看……看來東路商業己經發展起來了。
不過相比屯田地。卻又小巫見大巫,看來自己還是屯田為主,商業為鋪。
王斗起身踱步,東路騾馬較多,花費頗大,不過依目前收入。自己還是可以養兵兩到三萬人。
特別張貴在崇禎十二年,無意中搞出來的糧票,更效果極佳。
其實糧票是一種信譽票據,本身沒有價值,當有了信譽,它就是一種便利貨幣。崇禎十二年時,軍戶百姓還對糧票半信半疑,過段時間就到糧店兌換。后見糧票始終堅挺,每兌必付,支付面額十足十,軍戶百姓的心,就堅定下來。
經崇禎十三年銀、票各半的時份后,現在東路軍民百姓,己經普遍使用糧票,使用銅錢銀子的人,越來越少。也很少有人拿糧票去糧店兌換米糧。外來商人前來東路,也不得不使用糧票,并很快接受,畢竟糧票的便捷是放在那的。
現在東路之外,還多有使用糧票者,大大擴大了影響力。
而且現在民政司發行糧票,是糧本位貨幣制,預計東路多少收入,庫存多少糧米,才發行多少糧票,不受物價影響,使得糧票價值越來越高,怪不得東路百姓叫它銀票或鈔票呢。
有了糧票,金銀就可以儲存起來,未來作為本金,或緊急動用皆可。
看著張貴期盼的神情,王斗哈哈笑道:“老張不錯,這民政司搞得有聲有色,特別這糧票,更是神來之筆。”
被王斗夸獎,張貴裂開嘴直笑,只覺自己所有辛苦,都值得了。
……
接下來鐘榮稟報司內事務,他管財政司,全路的糧庫,銀庫倉儲,錢糧收支預算,軍民花費都歸他管。
依鐘榮匯報,算上剿流賊拉來的糧米,現在各糧庫計有糧米十五萬四千石左右,夏糧征收后,全路預計有二十五萬石糧米入庫。
銀子庫存倒不少,金礦所得,從清兵那奪來的五十萬兩銀子,以前販賣馬匹所得的二十萬兩銀子,血洗東路所得,此次又有三十萬兩銀子收入,雖這些年安置屯民,書吏工匠俸錢,打造兵器,分賞將士用了不少,庫存還有七十萬兩銀子。
不過花費同樣大,靖邊軍甲等軍,乙等軍,計有一萬三千人,現馬騾共有一萬三千匹,其中戰馬六千余,所有花費皆要幕府支出。以大明的食量來算,人日食一升,馬食三、四升,一月需要糧草超過萬石,而且軍隊還吃得更多,一年需要糧草十幾萬石。
以現在的財力,養一萬余人,較為輕松,養兩萬人還好,養三萬人,那就財政緊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