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便是戚家軍中的三擂三吹,三喊三進,三喝虎字,靖邊軍同樣使用。
不但如此,靖邊軍還有“護、護、護”,“訶、訶、訶”,“殺、殺、殺”,“突、突、突”,萬勝,萬歲,威武等口號,各地明軍,同樣如此。
同聲呼嘯雄壯口號后,又感覺身旁無數親密戰友,那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力量。就在這呼嘯間,韓鎧徽等人似乎有些緊張的心情,也消失不見了。
而這時,如滔滔鐵馬般涌來的清騎,己離靖邊軍步陣不遠。
崇禎十四年八月三日,午時,靖邊軍與清國各旗的戰斗打響。
……
潮水般的清國騎兵涌來,在他們前方,是馬術嫻熟的輕騎,而掩在他們身后的,是其人雙甲,馬也披甲的清國死兵。
這些死兵們,不但自己騎著重馬,還用兵器驅趕一些馬群,妄圖用此破開靖邊軍的軍陣。
不過,有死兵驅動馬群的,多是靖邊軍前方六個小陣中,略為靠右方的三、四個小陣。因為相較左邊,那邊地勢較為平緩,適合快馬重馬沖鋒。
那些馬術嫻熟的輕騎,離靖邊軍軍陣二、三百步時,還做拔馬回旋的動作。妄圖故伎重演,吸引靖邊軍開炮開銃,獲得如擊敗白廣恩一樣的效果。
不過前方靖邊軍六個小陣,個個嚴整不動,只似乎對他們的把戲感到可笑。
所有的甲等軍士們,在車陣內嚴陣以待,這些車陣,左右略短,前后略長,是為了發揮側射的威力。這六個小陣前方,都布有五門的大將軍佛郎機炮,然后每二輛戰車夾一門火炮,外立挨牌,戰車的外側,都插有密密的長槍。
隨在后面的五個甲等軍小陣,則在軍陣的前方,各布上兩門的大將軍佛郎機炮,兩門火炮打出的霰彈,寬可達七八十米的范圍。
各軍陣中,不論火銃兵與長槍兵,都己經放下自己帽兒盔上的鐵制面具。特別那些長槍兵們,有數排人手持萬人敵,身旁各人一人,持著火摺子,隨時準備為他們點燃。
清騎越逼越近,他們猙獰的神情,可以看得更清楚,不過靖邊軍仍不為所動。那些清兵無法,滾滾的輕騎,重騎,死兵,銳兵前來,轉眼間,潮水般的洪流,己經涌到各車陣前。
嗆啷一聲龍吟,這些小陣中,都有炮營一個把總官負責火炮的指揮,隨著他們一一抽出戰刀斜指!
“轟轟轟轟轟!”
大佛郎機炮的震響聲不斷,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每門上了霰彈的佛狼機炮,向前方噴出大股大股的凌厲硝煙與火光。
大地似乎抖動,這些大佛郎機炮,每門至少裝了數百顆的鉛丸與鐵丸,它們射出的霰彈,長可達二百多米,寬可達三、四十米。
每小陣各五門大將軍佛郎機炮的轟擊,便若超過上千桿鳥銃的齊射,無數的彈丸橫掃過去,只聞人叫馬嘶,大隊的清兵人馬,渾身浴血的在地面上翻滾。(。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a>https://m.cb62.ba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