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甲惱怒道:“一碼歸一碼,此事豈能與寧遠之事相提并論?”
李日宣淡淡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未獲賊酋尸身,就不得論功!”
戶部尚書李待問道:“臣附李閣老之意。”
張四知眼睛閃動,說道:“此事確需慎重,要知錦州之戰,各藩屬臣國都在關注,寧可緩一緩,也不可操之過急,免得貽笑中外!”
陳新甲更為惱怒,喝道:“有功不賞,豈不寒了前方忠義將士之心?”
同時心下警惕,看殿中情形,李日宣幾人,有與張四知聯合起來的跡象。
雖然排濟新內閣首輔張四知,是自己與李日宣等人的默契,不過眼下自己風頭正勁,特別在前方連連大捷的情況下,不排除出現李日宣幾人先擠了自己,然后再對付張四知的情況。
李日宣這人,向來賣直邀名,表面端嚴清亮,事實上也是結黨營私,他口口聲聲嚴正國法,私下里,何嘗不是在打擊兵部權威?
張四知更是個官場老手,現時彼內閣首輔大位不穩,豈不知借力打力之法?
而李待問這人保守消極,任何要花錢的人與事,都是他反對的對象。而且立場搖擺不定,不是反對,就是附意,前幾日還與自己走得近,這幾日不知得了李日宣等人什么好處,又擺向他們那邊了。
“此事容后再議。”
崇禎帝有些惱火,這些大臣,就只知紛爭,一點也不知道為朕分憂。同時對張四知有些不滿,上任首輔來,毫無作為,更無首輔權威,以至諸大臣紛議連連,不能合力辦事。
“還是楊卿好啊。”
崇禎帝心下嘆息。
他說道:“先議白廣恩之事吧,大將陣亡,總得著實先事料理,好生撫恤,不得虛文塞責,免得將士心寒。”
張四知道:“皇上英明,白廣恩陣殪當場,奮勇循國,內閣的意思,是仿金國鳳,賀虎臣之例,追贈其為特進榮祿大夫,左都督,賜祭葬,令人建祠,加太子少保,世蔭指揮指之職!”
崇禎帝點頭:“再誥贈其上三代皆一品,其衣冠靈柩運回時,可令沿路官員加以祭奠,朕要讓天下萬民知道,為國殉身者,朕定不會稍有忘卻。”
殿內各臣歌頌:“皇上圣明。”
:<a>https://m.cb62.ba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