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還是偷偷摸摸的搶,現在是光明正大的搶,怎能不讓這些商賈們開心?
況且,隨軍出戰,還有功勛,有了功勛,未來就有封地,賴滿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怎不讓眾商人們眼紅?不說金礦,便是各封地上發現什么礦產之類,各所獲之人,都幾輩子享用不盡。
就算沒有礦產,那些良田草場,各人也是心動,可以為子孫留下一大筆家業啊。
以前各人只覺得塞外荒蕪,乃是窮得叮當響的不毛之地,真正開拓建設,才發現與自己想象不一樣,塞外真是寶地啊。
確實,塞外的土地,要看掌握在誰手中,放在塞外游牧民族手中,是不毛之地,放在中原百姓手中,就是寶地。
歷史上新疆解放前多貧瘠?建設兵團入駐后,開墾良田數千萬畝,使當地成為大大的糧倉,而之時,那邊各民族,連自己都難養活自己。相同的土地,放置不同的人手中,效果就明顯不同。
中原歷代的邊塞經略,不論屯墾還是殖邊,其實都是有效的。關鍵在于中原皇朝的興衰命運,只要不衰落,邊塞經營蓬勃發展,衰落了,不得不收縮,以前的成果就付之東流。
所以邊塞之事,主要便看中原,中原強,便是塞外部落強如匈奴,突厥,也不足為道。明朝強盛時,女真人、蒙古人,也只得老老實實做奴才,不過中原若衰,又巧逢塞外部落強盛,就是悲劇的開始。
不過此時大明卻有轉折的良機,就是整個游牧民族勢力,在全球區域的衰退。
一五七一年時,韃靼人還燒毀了莫斯科,而在這之前,克里米亞汗國的韃靼人,不斷侵入莫斯科中心,擄走強壯的男人、婦女和孩子,在一次對莫斯科的襲擊中,更帶走了十三萬名俘虜。
他們被運到小亞細亞、非洲甚至歐洲的某些地區出賣,以至有位猶太商人坐在彼列科普地峽的入口,看到有這么多的人經過,不禁問道:留在俄國的人是否更多?
不過之后,游牧民族的勢力在俄國大規模衰退,輪到俄國人販賣那些韃韃人的奴隸了。
王斗來到大明朝,正處于這種關鍵的時候,就全球范圍來看,己經不會再有游牧民族興,農耕民族衰的歷史周期,以后,就是農耕民族的天下。
而近代歐洲人的收獲,也讓他眼紅不己,其實邊塞并不貧窮,主要看你如何經營。
歷史上俄羅斯人戰據西伯利亞,僅在一五八六年,向當地土著收取毛皮貢物,國庫就獲得二十萬張黑貂皮、一萬張黑狐皮、五十萬張松鼠皮以及許多海貍皮和貂皮。
到十七世紀中葉,從西伯利亞毛皮中得到的歲入估計,占了國家總收入的三成,除支付了在西伯利亞的行政開支后,還保有大量的盈余,收獲可謂非常豐厚。
更別說英國殖民者,經常干出以一根鐵釘,向各土著部落交換一頭大肥豬的交易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