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勝利攻占石門山,完成戰略的第一步,洪承疇,張若麒,王承恩等人都是大喜。
洪承疇除立時下令山海軍與密云軍緊守山嶺河谷,務必使這些要地緊緊掌握明軍手中外,還在總督大營中,為馬科、唐通等人祝捷。
為了這場大戰,他的總督行轅,己經暫時從松山堡遷移到黃土嶺東,就在吳三桂等人大營身后。
身處松山的各位總兵,各營要緊的副將,參將們,都參加了這場祝捷大宴。席中,馬科與唐通二人眉飛色舞,顯然為自己的戰果感到自豪,為了顯得勞苦功高,二人還故意將自己弄得灰頭土臉,似乎剛從火線上下來一樣。
不過宴前發生一場鬧劇,因為密云軍配合不及時,山海軍傷亡頗重,這讓山海鎮各營將官心中冒火。雖馬科相見唐通時,仍是一副親密無間的樣子,不過他鎮下各將就沒有這個城府,看到密云鎮的官將后,各人不免冷嘲熱諷,言語尖酸刻薄。
密云鎮將官也非甘心受辱之輩,當下奮起反擊,各人從口角相爭,差點發展到拳腳相斗,還是寧遠軍各將極力相勸,才避免了一場群毆流血悲劇。
關于密云軍為何遲遲不從石門山后發起攻擊,在戰事結束后,面見洪承疇時,唐通就有為自己辯解。其言,當時石門山的韃子雖然敗逃,然小凌河對面,便是韃子主力,若密云軍不慎重,立時挖壕防范,韃子的主力大軍渡河而擊,大軍潰敗,這責任又算誰的?
況且,山海鎮兵馬眾多,背后又有吳三桂數萬大軍,沒有危急之憂,而他密云軍直面韃虜主力。一個不慎,就是全局盡失的結果,孰輕孰重,一眼便知。
他振振有詞。說得頭頭是道,唐通素來能說會道,口才極佳,三言兩語,就為自己撇清了干系。
他言語中。還隱隱直指山海軍貪功,才有損兵折將的結果。
事實也是如此,便在最吃緊的關頭,馬科也沒有要求吳三桂的援兵,還不是怕寧遠軍分去自己的功勞?
山海鎮與密云鎮之間的紛斗,讓洪承疇與王承恩頭疼不己。
大戰關頭,任何陣前處理大將的舉動都是不吉的。此次唐通功勞戰績也是明擺著,理由也是堂堂正正,雖然有所失誤,不過就因這點事。便對密云軍大加處置的話,不免傷了前線將士之心。
薊遼軍一體,洪承疇也不愿意看到他們之間的任何分裂行為,所以在唐通與馬科歸來后,洪承疇只對唐通略加訓斥,讓他勞記大局為重,需緊密配合友軍,對馬科則大加安慰,答應盡量為他補上損失的兵馬。
此事就此作罷,馬科展現出大將之風。反為唐通說話,讓洪承疇暗暗點頭。
雖前些日山海軍有松山堡西之敗,然此次石門山之戰,他的軍鎮表現。可謂可圈可點。
只有唐通有些驚疑不定,他深知馬科稟性,什么時候,這么好說話了?
雖然此時馬科、唐通、吳三桂等人形成派系,不過各人之間,未嘗沒有明爭暗斗。平日里馬科在自己面前盛氣凌人。今日之事,唐通何嘗沒有讓馬科吃點悶虧的心思,馬科一副寬宏大度的樣子,反讓他不安。
明面上,這件事情就過去了,洪承疇等人,甚至不愿意讓薊遼軍間的矛盾公開,展露在眾人面前。
不過上峰各有默契,不代表部下有這個覺悟,這不,祝捷大宴還沒開始,山海鎮與密云鎮的官將差點火拼起來,讓王斗,王樸等人好是看了一場熱鬧,讓馬科與唐通等好一陣惱火。
當然,除了這個插曲外,此次大宴,馬科與唐通二人可謂出盡風頭,不但洪承疇眾官大力夸贊,便連王斗,都上去敬了酒。
不管往日懷著什么心思,至少今天馬科、唐通表現不錯,所以王斗不吝夸贊之言。
“今日馬帥、唐帥舍身報國,浴血奮戰,大漲我軍心士氣,挫虜之兇焰,當為眾將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