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持隊列嚴整,地形是很大的關鍵,坑坑洼洼,溝壑縱橫地形,總比平坦地面,難以保持軍陣嚴整。
散亂的隊形,行到相對嚴整的敵人陣地前,就是一面倒的被屠殺。
不過靖邊軍行軍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他們橫陣而來,并不理會丘陵,樹木,田地,干枯的河水,鼓樂聲中,他們隊列看起來松散,然隱隱又不失嚴密,或許短時間內,他們就可聚成整齊森嚴的大陣。
便是左翼的宣府鎮新軍,雖然不如靖邊軍,然行軍時也頗為齊整。
“古怪的軍隊!”
愛德華多仇恨的同時,對那只軍隊又不得不佩服,只是如此一來,許多標記要失效了!
他猛地看向身前的火炮,這些重炮,為了保持火力,它們將分為三波,輪流不斷炮擊,大部分火炮,重點炮擊靖邊軍的步陣。
此時這些火炮都裝填好彈藥,大群的烏真哈超炮手,手持矩度、銃規器械,緊張地進行最后的核算調整。因靖邊軍不按他們的愿望行進,很多火炮,還要再次轉移炮口。
終于,看靖邊軍密密進入三里。愛德華多深吸一口氣,搶過一個炮兵手中的火繩桿,用生硬的漢語大喝:“目標距離,九百八十步,第一輪火炮。炮擊!”
他點燃面前火炮的引線,立時嘶嘶的火花冒起。
“開炮!”
天鵝聲中,大群的漢軍炮手咆哮,連石廷柱等人,都是一樣瘋狂叫囔。
霹靂般的炮聲大作,呼嘯聲響起,山嶺上大股白煙騰起,清國數十門神威大將軍重炮,依次向前方噴出猛烈的火焰,伊家嶺之戰。這個史書上大書特書的戰役,就此打響。
靖邊軍大陣仍大步行進,他們能否抵擋火炮,雙方都在拭目以待。
……
野草沒過腳踝,高高低低的田地上,盡是雜草殘麥,這一帶原本基本都是農田,只是地勢原因,田地不能大片聚集,顯得碎裂松散。而且田壟眾多。
松錦圍城開始,明軍或是韃子,將各堡外的麥子都搶收了,然還是有一些殘余下來。經年來,這些殘麥與野草長在一起,己經非常的茂盛,分不清誰是野草,誰才是麥苗。
雖說戰事起后這些田地都荒廢了,不過畢竟是田地。年年都有澆灌收獲,加上野草眾多,踏上前去,仍然松松軟軟的,只是深秋到來,雜草枯黃,給人以一種蕭瑟的感覺。
韓鎧徽握著自己的長槍,他剛跳過一道數尺寬的溝壑,那溝壑內的水流差不多干涸了,只余內中一些爛泥渾水。
越過溝壑后,他注意與戰友保持隊列齊整,他們以疏陣而行,每隊之間相距一丈八尺,便是每兵之間,相隔同樣數尺。
望眼看去,周邊盡是連綿不絕的號鼓旌旗,與韓鎧徽一樣,穿著青灰色的冬衣,戴著帽兒盔的士兵們,向兩邊長長的蔓延過去,他們行進時,不時露出冬衣內鮮紅的長身罩甲,為他們平添了一股銳氣。
冬日到了,他們頭盔的內帽,也換上了更為柔軟保暖的棉毛頭巾,大明士卒在頭盔內都要裹上頭巾,明中期后,一般統一為湖藍色的頭巾,上有巾環,可將額頭一圈扎住,就如普遍士民的網巾一樣。
長長的隊列,順著地勢,向前方起伏涌動,韓鎧徽向左面看去,甲長趙榮晟,正策在馬上,更左面,又有隊官孫學圣,然后是別隊別總的軍士。
本總前方第一層火銃兵之左,是乙總的把總旗,一個精悍的旗手,持著一面丈一浪濤大旗,引領總內將士行進,一個粗壯的鼓手,走在他身旁,用力打著步鼓。
把總黃蔚,領著總部的中軍、鎮撫、撫慰等官,還有一些護衛等人,也是昂然策馬大旗之后,千總旗幟,則在四總隊列的左翼。
靖邊軍一部戰兵八百,火銃兵與長槍兵各一,此時他們列成的隊列,便是火銃兵與長槍兵各四排,長槍兵隨在己部火銃兵之后。其中,前三層作戰,第四層的火銃兵與長槍兵,分別作為預備隊,與傷亡人數的補充。
后營與右營的將士,一左一右,總共排為八層,形成左右極長,縱深極短的陣列,加上右翼的宣府鎮新軍同樣如此安排,又在行軍之中,軍陣直往兩邊蔓延達數里之長,兩方似乎看不到邊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