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各人,或多或少,都吃過遲大成的軍棍,對他均心有余悸。
王斗笑了笑,看看手中文案,又說道:“教化司,掌管各屯之學堂,學習國文、算術、劍術、工商、華夷之辯、圣人典籍等,開啟民智,以后幕府會大加拔款,全鎮適齡兒童,均需入學……”
他道:“同時,教化司還是我幕府之智囊,研究歷朝歷代之興廢,各國文明之精粹,為我幕府,指明前進的道路與方向,此司之設,需盡收人類文明之精華,便是蕞爾小國,海外紅夷,其文明有獨到之處者,也皆可取之!”
一番話,說得眾人心潮澎湃,雖流言叵測,然他們言大將軍有皇者之氣,確實不是隨隨說說。
保安州儒學學正符名啟,早任了幕府教化司大使,看著王斗,往日與之相識經歷一幕幕經過,當時的他,絕想不到王斗有如此的遠見與內涵。
他是圣人門徒,信奉的,就是子不語亂力怪神,然除了王斗星宿下凡這個解釋,符名啟找不出別的說法。
民部,除了這些機構,還新增了新聞司。
原本東路等宣傳,由邸報,還有情報司下宣傳科負責,眼下看來,已不能滿足幕府發展需要,需要另設機構。
所以,王斗增設新聞司,設立發言官,還將開設報紙,宣傳宣鎮的價值觀,生活觀,潛移默化的思想影響。
同時,還將與各方展開輿論戰,需要在輿論上,壓倒各方。
邸報,不但在大明,更早在西漢初期就有出現,不過出于成本考慮,還有識字率等,基本上都是手抄,大明現在,各地也多有小報,規模不大,混亂不說,也基本上是抄報。
活字印刷,到了大明,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東路廣泛的識字率,也具有很好的普及基礎,所以王斗打算,發行類似后世意義的報紙,歸于新聞司麾下,第一家報紙名稱他都想好了:“皇明宣府鎮新聞時事報,簡稱:宣鎮時報!”
這是官方意義的報紙,軍中,也會有報紙,不過不對外發行。
宣鎮時報,一般五到十天發行一次,為了盡可能收回成本,會接受一些商家的廣告,同時新聞司,也接受民間的報紙發行申請,當然,會對資格人,進行嚴格的審查,也會有相關的管理。
物以稀為貴,報紙發行后,王斗并不打算讓人人訂閱,唯有軍隊,學生,官吏,各地方表現出眾者,方可訂購,同時,軍戶優于民戶。
這是一種微妙的心理,便如俗話,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到。
越是限制的東西,百姓越是心癢,然后產生爭取的心理,便如后世的領帶,曾經只是西方貴族的打結權,后小民嫉妒,連興革命暴亂,才為自己爭取到了一樣的打結上吊權。
這無形中,為報紙的出現,打了大大的廣告,也可讓優先訂購者,產生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感覺這張價值五合糧票的報紙,物有所值,最后在眾人爭取中,不知不覺的普及。
眾官仔細聽著,聽大將軍說來,這報紙倒有意思,將輿論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眾人平日也有觀看邸報,對報紙的出現,皆是興味昂然。
溫達興默默聽著,大將軍已經批準他辭出尖哨營主將一職,以后他雖是參謀司副使,主要精力,還是放在管理情報司上。
現在情報司,也被調整拆分了,一部分,劃歸到新聞司去了,一部分,放到了參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