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臣一聲嘆息:“福伯,你從小就跟我,我跟你說句交心話,勢不可違啊。”
他道:“辛莊,是永寧侯故土之地,鄉梓父老都不支持,他會如何看待我等?且,云蘿嫁給了鐘副將,而鐘將軍,又是永寧侯的心腹大將,更為東路鎮守將官,吾等,當為表率……
他又安靜下來,不知在想什么。
慢慢的,他臉上又露出一絲微笑:“再則,東路現在蓬勃大興,土產所獲,慢慢不如廠房實業,塞外等商事,若不納糧納稅,很多行業,便不得投資,更不得為官為將,此為切切,子孫大計,我等勿要因小失大。”
士紳其實是精明的,以往他們做官或經商發了財,就置地置產,不過東路發展,旁人收獲,近在咫尺,人人都可以看到,這個氣氛吸引下,其實很多士紳慢慢都改變了想法。
特別不是漢籍,就不得從軍,不得當官,連當吏員都不行,更是挖在他們的骨子上,而反抗?無數官將商人的血,已經證明這條道路行不通,對反抗者,永寧侯可是冷酷無情的。
所以李繼臣在反復抉擇后,就作出了選擇,更別說,比起旁人,他有更多的理由這樣做。
想想李家要繳納出的,管家仍然心疼,不過他知道,老爺此舉,才是明智的選擇。
正月間,正被幕府三類戶籍制,激得沸沸揚揚的東路,又傳出一個重磅消息,保安州大士紳,大商人,辛莊李家,向外界宣布,名下所有田產,商鋪,礦業,畜業等,將依律全部納糧納稅。
東路士紳嘩然,無數人暗中痛罵李繼臣為敗類,叛徒,奸賊不等,不過罵歸罵,想想未加入漢籍的壞處,如連鎖反應,陸續的,不斷有士紳商人宣布,自己將依律納糧納稅,加入漢籍。
為表彰李繼臣的帶頭模范作用,事后幕府宣布,授,李繼臣,唯有軍人方能擁有的上士勛階,并選其一族人,進入宣鎮軍事學院,或民事學院學習。
懷隆兵備道馬國璽,對此反應,東路民戶士紳越少,然朝廷催科不止,希望對應繳朝廷之夏稅秋糧,永寧侯能援助一二,幕府答應了他的請求。
幕府三類戶籍劃分后。不論是宣大,或是外界,很多士紳商人,都對王斗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幾百年來,他們享受種種權利,卻不愿負擔哪怕一絲義務,而且。還成為理所當然的思想。
他們中一些人,看到王斗的蓬勃發展后,不是沒想過加入幕府,渾水摸魚,獲得好處,只是,這個希望,現在斷絕了。
不納糧納稅,就不得加入漢籍,沒有從軍。從政,做官,做吏員,做教員等權力,很多大大賺錢的商事實業,也輪不到他們。
他們想收獲,卻不愿意絲毫付出,也沒有近距離感受東路的變化與誘惑,自然暴跳如雷。
所以,外界怒聲如潮。自然可以理解,而消息傳到盛京,多爾袞自然喜出望外,笑叫:“真是天助我也!”
起初。他施展反間計,就在大明君臣間制造了罅隙,王斗此舉,更讓大明的帝皇與大臣們,對他警惕,為大清。贏得了機會與時間。
其實反間計這個東西,也要看人的,彼此間需要猜疑,有一定的基礎,才能有效,如要離間王斗與他部下,自然不可能。
清國中一片歡喜,當然,不是沒有臣下憂慮:“王斗勢力越大,雖反對者眾,然在大軍銃炮面前,不外土雞瓦狗,他們的反對,真的有效嗎?”
作為野蠻族群,很多事情,他們反而看得更透,便如王斗公然對晉商抄家,各方卻無可奈何,就證明了這一點。
寧完我為自己主子解說:“當然有效,王賊雖勢力越眾,然此時不外一臣子,明國君臣,仍享有大義之名,只需對彼進行牽制,就為我大清,贏得休養生息的寶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