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檄文沒選上,不能名留青史,不過刊登在報紙上,至少可以名垂野史,因為時人筆記,多從邸報上摘錄資料。
宣鎮時報,也刊登了杜勛的文章,這個太監開始還很高興,后來后悔了,以后他寫的任何文章,都堅決不上報紙。
五月二十三日,宣府鎮新聞司。
三月間設立的,皇明宣府鎮新聞時事報社,就在新聞司的旁邊,座落在北門附近,西順城街之上。
此街原本遺屋塌毀,殘垣斷壁處處,素為乞丐與頑皮小兒的游園之所,然經過幾個月的市容大建設,此街連同附近,已成為青綠處處,小橋流水,榆柳遍地,類似公園的所在。
許多鎮民,閑時都喜歡到這來踏青玩樂,也帶動附近的房價,連連上漲,各類茶館,密集設立。
附近很多老市民感慨:“自從永寧侯到后,西順城街變化太大了。”
不但西順城街,眼下整個鎮城都是如此,干凈,又亮麗,已經不輸東路的永寧城與保安州城。
因為嚴格執行不得隨地便溺,還有過往畜車的牛糞馬尿,不得隨意撒在街上的規定,眼下鎮城各街道,再也見不到往日那污穢的情景,過往的馬騾,也盡在屁股上套一個馬糞袋,拉下就接住。
當然,街道干凈,主要還是巡捕司罰款的功勞,說得再好,再感人動聽,也沒有罰款來得有效,初步統計,幾個月來,鎮城外來人口,還有本地人口,有過半的人,都有被罰過款。
這大大充裕巡捕司經費,增添他們工作積極性,特別小部分選入的舊衙役,舊保甲,舊軍等巡捕的積極性,也讓鎮民,成功地形成了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
加上大量人口涌入,商賈充斥,城內舊軍,又盡數移到城外,只余一些靖邊軍鎮守,宣府鎮城,已成為大明又一座新型城市,繁華又富有生氣,氣氛活潑又向上。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鎮城的變化,他們都看在眼里,加上現在日子越來越好,他們不約而同的,異口同聲的,對永寧侯王斗大加稱贊,完全忘記了杜勛杜公公的努力與辛苦。
這也是王斗將得罪人的事,一古腦的,全部甩給杜勛,自己不做事的好處。
人就是這樣,只要做事,就算做得再好,也有人看不順眼,挑三揀四,橫鼻子豎挑眼的,而且越是不做事的人,他們的怒罵聲反越發的理直氣壯與響亮。
宣府鎮新聞時事報社,內中寬敞,前院辦公,后院印刷,有博士、校稿、主撰、編稿、采訪、印刷等多類人員。
入選者,有各屯堡吏員,有教化司人員,有情報司人員,有鎮撫司人員,有原民間抄報人,鎮城部分思想先進文人,還有一些靖邊軍退役軍將。
靖邊軍是高學識軍隊,現軍中很多軍將,讀書寫稿不是問題,很多人,甚至不輸秀才。
報社人員稱呼,借鑒一部分翰林院與國子監的稱呼,又有自己的特色,成員無一例外,個個博學多才,特別“靠得住”,也就是后世說的政治上合格。
時事報,分時事要聞,雜評,宣府新聞,宣大新聞,大明新聞,海外新聞等欄,間中還夾著廣告,與大明邸報相比,算是內容非常豐富,讓人耳目一新。
這也是王斗最終拍板的結果,當然,這也讓時事報社的經費投入,大大增加。(。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a>https://m.cb62.ba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