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微笑道:“我只是幫幫忙而已。”
“你可不是幫忙啊,我聽說這件事都是你一手操辦的。”中年人來了興致,將泡滿枸杞的杯子放在了林華對面的桌子上,說道:“咱們司長可是對你很看重啊,他出去參加活動,那是張口閉嘴都是你做的那些事。”
中年人說的這些,林華心里很清楚。
他所在的部門叫全國扶貧規劃署。
全國扶貧署在政府機構里屬于很冷門的部門,但對于林華來說,這個機構非常適合他快速升遷。
因為有希望學校這檔子事。
這幾個月來,他簽約落地了二十七所希望學校,全都進入了建設期。
他身為全國扶貧署脫貧指導司的一員,他做的事就等于是單位做的事,天上突然掉下來了這么大的一件喜事,讓他們司長天天樂的合不攏嘴,以前他們司長不喜歡參加線下活動,可自從林華入職之后,他們司長是逢活動必去,沒有活動自己舉辦活動也要去。
每次參加活動,他們司長都會將這二十七所希望學校掛在嘴邊。
說實在的,他們司長已經非常的盡職盡責了,他們每年的扶貧資金并不多,而全國貧困地區又這么多,他們這點扶持資金只是杯水車薪,更多的,他們還是以脫貧指導與政策扶持為主,順帶著再找大點的企業化點緣,僅此而已。
像是這種一口氣捐獻二十七所希望學校的事,他們就算忙活一年也拉不到這么大的企業贊助。
企業家不是慈善家,他們做的慈善大多都是帶有一定目的性的。
林華笑了笑,說道:“司長這是為了傳播好人好事,激發更多的人參與到扶貧慈善的工作中。”
中年人朝著林華豎了豎大拇指,笑道:“你這覺悟可以啊,以后飛黃騰達了可別忘了我這個老同事。”
中年人的語氣酸溜溜的,除了酸溜溜之外,還帶著一點點的無奈與嗟嘆。
他的一生,可以用生不逢時來形容。
好不容易進入體制內,卻在國家最窮的時候進了一個幫扶脫貧的部門,國家都還沒脫貧呢,他們去哪里幫扶脫貧?而現在,國內經濟蒸蒸日上,甚至都有捐獻幾十個希望學校的愛心企業家了。
可他呢?也快到了退休的年紀了。
哎!以后是年輕人的世界了。
中年人和林華閑聊了一會兒,便起身離開了。
林華雖然剛入職一個多月的時間,但不管是為人處世還是辦事效率也遠遠碾壓了他們司的所有人,以至于林華現在的工作都快變成司長的專屬秘書了。
中年人叫楊一峰,49歲,早年是在鍋爐廠上班,后來鍋爐廠改制,他就被調劑了這個新部門,這一干就是16年。
楊一峰和大多數這個年代的公務員一樣,由于沒有經過正規統一的考試,所以他們的個人能力欠缺,唯一的優點就是務實本分。
對于他們來說,工作不犯錯就屬于盡職了。
楊一峰離開以后,林華又一次展開了那份報紙。
這份報紙是上京日報,里面又是一篇針對于成毅的文章,他們給成毅的定義就是喜歡選美的暴發戶企業家。
現在隨著校內網越來越成功,上京日報這邊的言辭也愈發尖銳起來。
對于報紙的內容,林華并不是很在乎,這一個多月的時間,上京日報每天都有關于校內網和成毅的文章,林華也僅僅只是掃上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