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三年后我們進攻成都,兩地的糧食能支撐打仗么?”方鵬問江薇。
江薇答道:“這筆帳我算過。現今云南加上建寧的人口大約是四十萬人。正常情況下,征兵的數量十取一差不多是極限,兩地可征兵的數量大約四萬人……”
十取其一,方鵬掂量著這個數字。現時的人結婚早,生養兩個孩子,父母健在的情況都是正常的。這樣的話,一個普通家庭有五至六口人。十取其一,意味著兩個家庭就被抽去了一個壯勞力。影響已然很大,再多則影響社會的生產和發展能力了,不好再增加。
“我們按四萬兵遠征成都計算……”江薇繼續著自己的算計。
李恢插話道:“四萬兵能打下成都?”
方鵬道:“必須的。甚至三萬、二萬。軍師你繼續說。”
“四萬兵遠征成都,就算順利,前后估計都得三個月。糧食按三個月或者一百天準備,四萬人至少需要四百萬斤糧食。此外,戰馬以及送糧隊也需要糧食,其消耗按一倍半計算,需要六百萬斤糧食,合計打成都最少要準備一千萬斤的糧食。這個數字只會少不會多。”江薇有條不紊地講述著其中的估算,“這還是能順利攻下成都的情況,萬一攻不下,回來就沒糧了。”
“我做過統計,建寧、云南兩地的耕地總共約60萬畝。時下正常情況下的稻谷的平均畝產是280斤,變成大米,大約是195斤。如此,兩地一年的糧食總產量大約是12000萬斤,人均約300斤。假設每人每天平均的糧食綜合用量是八兩,則一個人一年的用量是290斤。那么每人每年約有十斤的余糧,兩地四十萬人口的余糧大約是四百萬斤。這樣一算,想出兵北伐,要準備三年,糧食才有保障。正好是城主說的三年,”
江薇說了一大串的數字出來。
這一點方鵬很欣賞。這樣的話語才有說服力。
但是,在場眾人都心中有數,把余糧都搜刮到官府手中,何其難也。弄得不好會遭到民眾的強烈反抗。
如果碰上天災**,什么余糧都沒了。
所以,三年湊夠北征的糧食,顯然不太現實。
況且,如果戰斗不能在三個月內結束,到時候回來的糧草都沒了。
因此,這樣的糧食產量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這一點,三人都清楚。
但是如何提高糧食的產出呢?
李恢想的是讓哪些土著安定下來好好耕田。
江薇說看哪里還可以開墾農田,那怕遠點。
倆人問方鵬的看法。
方鵬說都對。
但他接著說的話讓江薇和李恢完全不懂。
“建水庫,種雙季稻。”
雙季稻?現在的水稻春種秋收,跨過三個季節。那么,雙季稻指的是橫跨兩個季節的水稻么?還是說一年種兩次?
水庫又是什么呢,裝水的池子么?
方鵬解釋道:“雙季稻就是一年種兩次稻谷,春種夏收、夏種秋收,一年收成兩次。云南南部溫暖多雨,完全沒有問題。至于建寧這些地方,地勢高,相對涼爽些,需要培育合適的水稻品種。”
方鵬這一解釋,兩人才弄明白城主的想法。
李恢道:“種兩季,南部的人的確有人嘗試過,但加起來的產量所增不多,似乎得不償失,所以種者寥寥。”
方鵬擊掌道:“這不就行了。既然有人種成了,剩下的就是選育優良品質,提高耕作水平的問題了。”
兩人將信將疑地望著方鵬。
“水庫又是什么呢?”江薇問。城主多次提到修水利,她以為就是疏浚河道,加固水渠,引水灌溉這些事情,現在才明白,城主指的主要是修水庫。
方鵬解釋了一下什么是水庫。
接著說道:“云南雖然雨水充沛,但雨季旱季分明。春天播種時節,經常面臨旱情。修了水庫,就可以調節用水,這也是栽種雙季稻的保證。”方鵬道。
李恢道:“城主恕我直言,古來治水在疏不在堵。江河湖泊,無不匯入大海,順其自然。城主反其道而行之,要把水截住,會不會反被水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