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不約而同,在城外十里外一處開闊地上停住了腳步。
這里是廝殺的好戰場啊。
雙方都在這里止步,說明都有心和對方展開面對面的決戰。
場地上一時間旌旗獵獵,塵土飛揚。
兩邊都是步兵。成都軍有少量騎兵,用來保護步兵的側翼。
前面的步兵都是一手執著盾牌。至于另一只手,成都軍拿刀,建寧軍拿槍。
看看距離逐漸靠近,吳懿下令弓箭兵射擊。可是沒等到自己的弓箭開箭,對面的箭矢已經飛了過來。
吳懿這才想起,敵軍不知道為什么,弓箭的射程總是比己方的遠一些,于是他下令前部兩千盾牌兵立即沖上去殺敵。
另一邊,江薇騎一匹褐色駿馬,身披盔甲,手上提一把大刀,站在隊伍的最前面,英姿颯爽,威風凜凜。風吹過,揚起戰袍飄揚,越發顯得俊朗飄逸。
她見敵軍沖上前來,一聲令下,前面一千步兵,邁著穩健的步伐,保持完整的陣形朝前迎了上去。
還有雄壯的口號聲:
“所向無敵!戰無不勝!”
“所向無敵!戰無不勝!”
……
成都軍立即意識到了對手的不同,深深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迫。
雙方的前鋒很快撞擊在了一起。
建寧軍的盾明顯大得多。這種盾雖然用木頭做成,但有鐵皮鑲邊,還有鐵絲箍住,遇劈刺時不會沿紋理裂開。盾的內側還有一塊鐵皮,可以有效保護抓握的手臂免遭意外,可以說相當實用。盾牌斜舉的時候可以有效護住自己和身后一個人免受箭矢攻擊。
云南找到鐵礦后,方鵬從此再不用擔心無鐵可用。反過來,利用鐵的專營,鐵器的制造和銷售成了搖錢樹。再加上促進商業的措施和糧食的低買高賣,庫房的資金逐漸充實了起來。
有了錢,相關的研究便有了資金。這種盾牌,是研究院小小的成果之一。
建寧軍盾牌兵后面,通常跟著一個不拿盾的士兵,他左手端著一把短弩,右手拿一把長槍。
這種短弩,也是研究院的功勞。巨弩做出來了,方鵬馬上要求優先研制一種短小的袖珍弩,射程要求很短,可以在近距離殺敵就可以,專門用來配合盾牌兵使用。
兩軍相接,高下立判。
成都軍匆忙出擊,陣形不振,撞上建寧軍的隊伍,猶如海水撞上了礁石,被擊得粉碎。
云南的槍兵平時訓練時,只練三種兵器:槍、弩、盾牌。使槍的動作就是簡單的幾個:刺、挑、撥、打。此外是弩弓射擊、盾牌格擋。
雖然用槍只是幾個簡單的動作,但是要求穩、準、狠,還有最關鍵的,要快。
穩準狠快,常年累月念著這幾個字,一遍又一遍的練習,這些士兵都練成了驚人的槍法。
對上敵軍,左手握住盾牌前推,右手的槍刺出,沒有任何的花哨,好像在重復無數次的訓練。
就這么快速地對準前面的目標刺上一槍。
然而,平淡無奇簡單到極點的一刺,往往能一擊斃命。
成都軍手里拿的是刀。刀比槍短,在出槍速度飛快的建寧軍面前,完全處于劣勢。而且他們的盾牌小,對身體的覆蓋面便小。
按道理他們更靈活才是。
可是,對上建寧軍古樸卻飛快的一刺,毫無辦法,只有血濺當場。
其實,建寧軍的出色之處不只在單兵素質,更厲害的在它的陣形組合。
方鵬設計了一個十二人組成的基本陣形,也就是最小的陣形單位。四個人一排,一共三排,共十二人。第一排和第三排都是一手槍一手盾,中間一排的士兵拿弩和槍。
第二排的士兵干什么?他們是專門保護最前排士兵的。前排的槍刺出,如果落空或者被敵軍格開,那么第二排的士兵便用長槍補槍,讓前排的士兵可以撤回兵器,做下一個動作。如果有機會,直接就用袖珍弩射殺敵軍。
所有槍兵的訓練科目是一樣的,他們的技能也類同。第一排的士兵陣亡了,第二排的便接過盾牌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