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總兵若是想要兵器,可向陛下請求。”
“陛下很看重東江鎮,當會撥付給你。”
毛文龍聞言大喜,說道:
“陛下很看重東江鎮?”
“會撥給我兵器?”
王朝用是魏忠賢的掌家,又和王體乾是結義兄弟,在內廷的消息極為靈通,理所當然地道:
“陛下當然很看重東江鎮,不然讓你進京干什么?”
“為了處理好東江鎮的事情,還特意召袁尚書進京。”
“你可不知道袁尚書,現在有多得陛下看重。”
“前面一群人連著彈劾魏逆五天,陛下都絲毫不為所動。”
“但是袁尚書進京一彈劾,魏逆立刻就倒了。”
“他在陛下心里,是外廷前幾位的大臣!”
沒敢說出“第一”二字,但是在王朝用看來,外廷大臣都不及袁可立被看重,包括那幾位內閣大學士也一樣。
若非袁可立不是翰林,不符合“非翰林不入內閣”的慣例,恐怕他早已進入內閣,成為內閣大學士。
這件事情,外廷或許還有人看不清,他們這些太監卻一清二楚。畢竟太監最重要的就是揣摩皇帝心思。皇帝想用什么人,他們猜都能猜出來。更何況皇帝重用袁可立的心思如此明顯,幾乎滿朝皆知。
毛文龍聽到袁可立被皇帝如此看重,心中卻是“咯噔”一下。
他的東江鎮雖然是在袁可立支持下建起來的,但是兩人卻在后來鬧翻。他還支持人彈劾袁可立。兩人之間,可是有梁子在:
『袁尚書會不會記著這件事,他當上兵部尚書的三把火,不會燒到我頭上吧?』
『萬一他要把我調走,我又該怎么辦?』
這么想著,毛文龍心里的不安又升了起來。他覺得就憑東江鎮在袁可立離開后的戰況,袁可立就是把自己調走,他也沒法喊冤。
東江鎮如今退居皮島、連自己都養活不起,袁可立若是知道實情,估計能被氣壞。
再想到自己處處受到鉗制、以至于不平之下向朝廷抱怨,毛文龍真是在袁可立離開后,才想起他的好處。
若是袁可立在登萊,何至于發生這種事?
當年讓人彈劾他,真是一招錯棋!
有些悔不當初,毛文龍甚至覺得若是袁可立把自己調走,自己只能認了。東江鎮變成這個樣子,自己難辭其咎。
不過想想袁可立的為人,毛文龍又覺得不至這樣。當年袁可立寧愿從登萊巡撫離任也要讓自己留下來,根本不可能隨意把自己調走。這位老上司的人品,完全值得信任。
在這種忐忑不安、又有些愧疚的心情中,毛文龍押著一千武士,和王朝用等人,一起前往京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毛文龍者,公(袁可立)故奇其膽智。然自夜邑之奉蠱其心子,公之力柔其骨。數輦貂參于奧援,求增餉金,求寬海禁,無復吞之意。
乃滿浦、昌城之捷,謂兵不滿千,未交一戰,不遺一矢,而使(虜)自相踐踏,其被炮死者二萬有余,馬之走死者,三萬有余,止余真(夷)二萬。
公心頗疑之,私謂敷實而后報,不失于慎。扶同而報,何辭于欺。乃移文東江,審其顛末。遂觸毛帥之怒,嗾一黃門彈之,一二儕偶繼之。
天子不為動,旋以平蓮功晉秩少司馬。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