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司各司正一人,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從五品。”
“每局大使一人,正五品;左右副使各一人,從五品。”
“但是實際上各個衙門,是任命掌印、監督、提督太監,還有管理、僉書、寫字、掌司、管事等等,并無定員。”
“按照太祖定制,月支廩米一石。”
不按品級發放俸祿,只是每個月給一石糧食。太祖想的很好,可惜全不現實。
想想從那些太監家中抄到的財產,朱由檢就知道這些太監有多貪。宮中腐敗的地方,絕不是一處兩處。
再想到少監、監丞這些稱呼很少聽到,朱由檢詢問道:
“為何各衙門不按祖制任命官職,反而任命提督、僉書?”
劉若愚看了皇帝一眼,小心翼翼地道:
“若按祖制,只有十二監有太監一員,宮中有十二名太監。”
“陛下想提拔人,只能由奉御升為典簿,再由典簿升為監丞,再由監丞升為少監,然后才是太監。”
“所以洪武之后,逐漸不按祖制,陛下直接任命掌印太監、提督太監等太監,執掌各個衙門。”
朱由檢這下明白了,又是皇帝帶頭違反祖制的鍋。
太祖朱元璋之后,宮中太監逐漸得到重用,尤其是十二監之首的司禮監,更是能和內閣抗衡。
皇帝為了把自己的身邊人盡快提上去,掌握宮中大權,經常跳過監丞、少監等級別,任命他們做太監。
所以太祖定下的祖制明面上仍舊存在,十二監四司八局也還是那些衙門,但是官職體系,已經完全變了。
像是劉若愚,他擔任過奉御、監丞,實際卻完全沒有做奉御、監丞的事,這兩個官職更像是加銜,代表他在宮中的地位。
甚至掌印太監、提督太監這些職位,也有加銜化的趨勢。例如御馬監掌印、督師遼東太監劉應坤,他就是以御馬監掌印的身份,奉命外出督師。
『怎么和外廷的尚書、侍郎、正卿、少卿一樣,職位還能當做加銜?』
『難道要和外廷一樣,專門設置各級加銜?』
升起這個念頭,朱由檢搖了搖頭,懶得為內廷設置各級加銜。
外廷的大臣他需要尊重,所以專門設置各級加銜,把那些人身上的尚書侍郎正卿少卿換了。
內廷完全不需要,朱由檢把他們身上的官職都擼掉也沒人敢說什么。
朱由檢完全不需要顧忌他們的感受,為他們設置各級加銜。
不過定品是必要的,要給內廷宦官確定品級,給他們升級空間:
外廷文官有職位、加銜、散官、勛級。
內廷宦官職位可以用掌印、提督、協理、僉書,略微改個名字就行。
太監、少監、監丞這些就不置了,畢竟現在是個宦官都被稱為太監。
勛級是給宦官的弟侄百戶千戶等蔭襲,這些人沒有子嗣,更加看重這個。
最后剩下的就是散官了,朱由檢記得有內官散官,可以用來定品。
和之前的皇帝一樣,朱由檢也認為祖制定下的內廷官職任命不方便,打算把它們虛置,用散官確定品級。所以詢問劉若愚:
“內官的散官如何授予?”
“哪個衙門負責?”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