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實在羞愧,呂圖南卻不得不把自己這些時日做的準備,一一道了出來:
“邸報分級的事情,臣已經和楊參議按陛下要求,把邸報分為內參、月刊。”
“內參是向官員傳達消息,陛下諭旨、朝會決定、官員任免、官員奏疏等等,重要的事情都被節錄在內參里。”
“因為需要印刷的數量少,內參可以沿用原本印刷邸報的辦法。”
“這是臣等試制出來的內參。”
將幾頁仿照原本邸報制作的內參拿出來,朱由檢不用看內容,看著那散亂的紙張,就知道自己想讓通政司制作的報紙,和呂圖南現在制作的根本不一樣。
不過這是通政司按自己吩咐做出來的,朱由檢必須得看。
所以他看了一下內容,想著后世的刊物,說道:
“把這些裝訂一下,再寫出目錄、印上頁碼。把內容和頁碼對應,方便讀者查看。”
“所有內參發放都要有記錄,不得無故外傳。”
“尤其是涉密內容,如果有人外泄,錦衣衛保密司追究相關責任。”
確定了內參級別,朱由檢為穩妥起見,大體沿用了原本邸報的印刷發行方式。防止朝廷沒有邸報,官員在得不到消息的情況下,只能聽信傳言。
他更看重的,是公開發行、向朝野傳達消息的月刊。
不過,看著呂圖南試制出來的,和內參幾乎沒有區別的月刊。朱由檢覺得它多半無法賣出去,想了之后說道:
“仿照內參裝訂,當做低一級的內參。”
“但是涉密的內容,里面不要刊登。”
“這份月刊,允許公開販賣。”
給內參和月刊劃定級別,說道:
“內參每半月印制一次,可以說是半月刊。”
“朝廷參議以上官員,各衙門的主官,每人下發一份,在朔望朝前下發。”
“讓官員知道朝廷大事,尤其是朝會內容。”
“月刊給地方官員發放,同時公開販賣。”
呂圖南為難的就是這一點,如果只是給官員發放,劃分級別對他來說很容易。
但是公開發行,他就沒有什么經驗了。他畢竟是朝廷官員,不是賣報商人。
所以他把遇到的困難,向皇帝一一道了出來:
“月刊要向地方發放,是在京城印出來運到地方,還是讓地方翻刻?”
“售價多少,印刷多少份,賣不出去如何處理,數量不夠要不要加印,臣等實在不知。”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朱由檢也能給出答案。但是他卻認識到,這是有關衙門性質的問題——
放在后世,就是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區別。
讓通政司這樣一個九卿衙門,去做事業單位的事情,實在有些不妥。而且作為官府衙門,要增加官員編制不說,里面的官員也只會指望朝廷撥款。
這種給朝廷增加負擔的事情,朱由檢是不愿做的。所以他思索之后,下令道:
“成立大明通訊社,由通政司右參政兼任社長親管。”
“通訊社設總編輯,負責內容總編。下設時政、歷史、軍事、文學等編輯室,負責相關內容采編。”
“內參、月刊設主編,負責把采編的內容編纂成刊物。”
“它們的正式名稱,是《大明通政司內參》《大明通政司月刊》,由大明通訊社主辦。”
“大明通訊社獨立鑄造印章,從三品銅印規格。”
這是在設立附屬事業單位,呂圖南一時間卻不明白。他只是聽到通訊社用從三品銅印,以為皇帝給通政司增加了一個從三品衙門,興致盎然地道:
“總編輯和主編輯,是幾品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