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他覺得如果滾筒印刷成熟,還可以用來印刷書籍,速度同樣更快。
對薛鳳翔這個想法很贊賞,朱由檢知道后世的書籍,就是按開本尺寸劃分的。那些開本尺寸,明顯是印刷需要。只是他沒有記住具體尺寸,所以就自己劃分,取了整數尺寸。
至于印刷中是否需要裁剪、修邊,尺寸具體會發生什么變化,那就是更具體的問題了。如今朱由檢只是提出設想,需要工部完善。
墨水、紙張之外,更重要的是活字。想著西方已發展出古騰堡印刷機,朱由檢道:
“聽說西方有印刷機,可以嘗試引進。”
“這個印刷機用的是活字,如果能仿造出來,以后就不用制作雕版了。”
對皇帝的這種想法,群臣對西方文字有了解的,都是不以為然。
呂圖南出身泉州,對海外的事情有些了解,也知道活字印刷術的缺點,說道:
“泰西使用的拉丁字母,只有二十六個。”
“大明文字卻有數萬,而且還有避諱而來的缺筆字、為人名新造的文字。”
“雕版可以直接雕刻,活字卻無法隨意增加,檢字也不方便。”
“用活字不如用雕版,可以直接雕出來。”
漢字的歷史實在太古老,文字也是太多。而且除了正規文字之外,還有異體字、缺筆字等等,甚至還有新造的文字,在印刷時都要考慮進去。
例如,按照太祖朱元璋規定的起名辦法,皇室子孫要起雙字名,第一個字是字輩,這個他已經確定了。下一個字取五行偏旁,以火、土、金、水、木為序。
宗室繁衍數百年,同一輩分的人不知凡幾。為了減少重名,就有很多文字加上五行偏旁被造出來。
這些人還有地位,不能把他們的名字印錯。所以一套活字,通常需要幾萬個字模。如果印刷的字數多,需要幾十萬個。
而且這些字模除了印刷他們的名字外,平時只能放著吃灰,再無其它用處。增加的成本實在太多,檢字難度也大。
聽著呂圖南說的這些理由,朱由檢心中決定改變太祖定的起名制度,同時也認識到在農業社會推動工業化的難度。
大明基礎很好的印刷工業就這么難,其它工業門類就更難了。其中遇到的問題,都需要他解決。
想著后世的解決辦法,朱由檢知道那時通用的是簡體字。簡體字有個正式稱呼,那就是規范字。推廣它的口號,就是“請寫規范字”。
在大明照搬后世的簡體字很難,但是規范漢字,卻很有必要。
這是印刷工業發展的需要,也是以后普及教育的要求。
所以朱由檢道:
“朕有意編纂一部字典,方便讀書人學習文字。”
“召集在文字上有造詣的碩儒進京,在翰林院編纂字典。”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