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旁和部首部件也應統一,方便進行查找。”
讓孟紹虞編寫印刷通用規范字表,朱由檢道:
“以后這七千個字,就是活字印刷標準。不在這七千個字里面的,允許用其它字代替。”
“例如宗室的名字,除了歷代藩王的名字都要納入通用字外,其他人的名字,可以去掉五行偏旁,用通用字代替。各種異體字和生僻字的替代,要編寫出對照表。”
“還有宗室起名,除了藩王嫡脈之外,不再要求五行,允許取四字名。以后藩王的名字,要從通用字選,不用對其避諱。”
這個命令,是皇室自家的事,群臣沒有誰閑著沒事反對。
他們這時也明白了,皇帝是想要發展活字印刷,所以才下達這個命令。之前想要編纂字典,應該也是為這件事。
想到自己正在編纂的圖書,以后必然要大量印刷,黃立極道:
“簡史編纂,是否要用通用字?”
朱由檢立即點頭,認可道:
“盡量使用通用字,實在沒辦法改、卻又很重要的文字,編入通用規范字表。”
“以后士子考試,只對通用字做要求。”
“通用字之外的生僻字,出題時要盡量規避。”
“異體字等不屬于規范字的,更是不能出現,避免考生混淆。”
為了推廣通用字,朱由檢還把它納入考試范圍,說道:
“現在通用規范字表沒有制定出來,暫時不做要求。”
“但是在字表制作出來后,士子考試所用文字,都要使用規范字。”
“使用異體字的,當做錯別字對待。”
“錯別字寫得多了,可以適當降等。”
這個就嚴重了,皇帝說的是錯別字多了適當降等,卻沒有說多少錯別字會降等,執行的時候,全看閱卷官的心意。
考生想避免因此降等,就只能使用通用字。避免因為這點,導致自己被黜落。
黃立極等人,此時有些后悔之前自己的不積極。孟紹虞則歡喜不已,覺得撿了個大便宜。
因為通用規范字表的編纂,明顯也是能青史留名的事情。自己可能因為這個字表,載入歷史之中。
更別說這個字表對活字印刷極為重要,如果以后活字印刷成為主流,他的名氣會更大。
吩咐孟紹虞盡快把字表初步定下來,朱由檢讓工部配合他,以這個字表制作一批泥活字,試著印制報刊。
如果能印制好,那就把字表的第一版公布出去作為規范。不能滿足需要,再商討增加文字。
活字印刷報紙所需要的字模數量,也要摸索出來,便于以后使用鉛活字。
至于檢字方法,朱由檢提出了自己在后世的字典上看到過的部首檢字法、筆畫檢字法、四角號碼檢字法,甚至還有用過的五筆字型輸入法。讓孟紹虞根據這些方法拆字,規范通用字的部件,方便檢字排版。
而且對拼音的制定,也出現在朱由檢的規劃里。把拼音制定出來后,能夠更方便地使用音序檢字法。
現在大明的西方傳教士很多,這些傳教士不僅把西方的知識傳過來,還把大明的知識傳出去。大明的人名、地名,在翻譯時自然被音譯為拼音字母,這些都需要規范。
朱由檢覺得與其讓傳教士胡亂翻譯,還不如把后世的拼音搬過來。主動掌握這一塊,為漢字制定字母拼音。
總之,這些林林總總的事情一大堆,全是由辦報紙的事情引發的。
這讓朱由檢感慨,工業化真是困難。他只是想發展印刷工業,就遇到這么多難題,甚至有些難題只有皇帝才能解決。
真不知道后世的先輩付出多少努力,才讓中國這個持續幾千年的農業社會,短短幾十年就邁進了工業化。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