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和大明結盟的國家,才能用中國之禮對待。”
“對這些盟國,也要讓他們承認以大明為尊,允許大明公民僑居、承認雙重國籍、允許有雙重國籍的人做官。”
莊廷臣聽著這個折中言論,同樣表示贊同。
文官出身的他不是好戰分子,當然愿意和其他國家簽和約。
對于盟友用中國之禮對待,也是應有之義。
否則連橫的時候,很難找到愿意侍奉大明的外夷。
朱由檢見他們都是這個態度,只能點頭認可。暫時只承認盟友是文明國家,對其他外國和平相待。
至于敵國,那就要重拳出擊了,首先不承認他們是文明人:
“與大明為敵的國家和勢力,盡皆視為蠻夷。”
“夷狄,禽獸也,畏威而不懷德。”
“對他們不要想著用德行感化,要用蠻夷的方式,首先展示威嚴。”
這是大明對待外夷時,經常犯的錯誤。
很多人心里蔑視外夷,但是在具體動作上,卻又妄想用德行感化他們。
大明對待女真人、李成梁對待努爾哈赤,就犯了這個錯誤——
忘記了努爾哈赤等女真人作為蠻夷,根本就不懷德。
所以朱由檢明確要求,對待蠻夷就用蠻夷的方式,先打服了再說,讓他們知道大明天威。
黃立極、莊廷臣聽到這番話,又是一陣不適。
他們覺得皇帝對待外夷,實在是很矛盾:
對有些蠻夷太過寬待、對另一些卻太過強勢。
這種態度,實在讓臣子很難辦。
卻不知在朱由檢看來,傳統的對待蠻夷辦法,才是精神分裂:
很多士大夫心里蔑視蠻夷為禽獸,卻又妄想用德行感化他們。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典型案例。
這或許能讓一些蠻夷被感化,但留下來更多的是教訓,根本就不可取。
所以他對待其他國家的態度,就是實用主義:
對大明有用的就優待點,承認他們是文明人。
心向大明的同樣要優待,培養精神華人,逐步教化他們。
敵對的則完全視為蠻夷,用蠻夷的方式對待他們。
為了讓理藩院知道如何對待其他國家,朱由檢讓理藩院派遣使臣,為各個國家和勢力評定星級。
首先評級的自然是朝鮮,按照朝鮮的實力,定下三星國家的條件。
冒辟疆就被安插入使團,前往朝鮮調查情況,摸索如何用夏變夷、把朝鮮轉變為半華之國。
朝鮮世子李汪,對此很是支持。專門寫了一封信把冒辟疆舉薦給朝鮮國王,同時說明半華之國的意義——
對于朝鮮來說,這絕對是大事,意味著他們將從夷狄禽獸,真正轉變為一個人。
——
英國公府,張維賢得知理藩院的動作,對此很是關心。
他對朝鮮是否是半華之國不敢興趣,擔心的是朝鮮脫夷入華后,會不會給安南帶來改變。
畢竟相比朝鮮,安南的漢化程度猶有過之。永樂年間的時候,交趾還曾是大明的一個省。